(一)
我大概算是一个很不恋家的人吧。
不然,又何以解释,我是如此享受独居,以至于真心希望将来亦能够继续独居下去?
最多加只猫,但最好只有我一个人类就好。
(二)
我曾经以为,这或许是种孤僻症。
也曾试图扭转观念,也曾尝试接纳他人。
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我不快乐。
(三)
到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孤僻,只是太过于渴望自由。
是的,就是那个连“诚可贵”的生命以及“价更高”的爱情,都可以不惜抛去,也要追求与捍卫的“自由”。
它在我的一切价值排序里,都是如此清晰、明确、坚定的第一,纵使我的贪恋与渴欲再多,也没有任何一样可以与之相比。
(四)
只是一旦选择了这份“自由”,相应的,也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更辛苦也更难走的路。
因为自由本身,就意味着得要有自知(清楚内心的价值体系与潜意识里存在的不良模式),要有能力独自生活,要勇于承担而不是逃避责任。
想要获得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并独自去做所有的选择与决定,且承担所有可能导致的责任与后果。
(五)
于是我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我也在所不惜。
因为我实在太清楚,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根本无法了解没人能够预测的未来,也不相信有所谓的“安稳”,更不屑于一成不变的乏味与庸碌。
我唯一笃定的,是何种样的选择,才能令自己感到舒服,体会到价值感与满足感,并真切觉知到自己在努力活着,也活过。
(六)
而这一切,都是在独居的岁月里,在一次次的独处与自我对话中,在不停的追问与挣扎下,在不断的思索与实践后,反复发掘、推翻、打破、重建、更新、迭代而来的。
每次当我带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己,又重新与外面的世界和他者遭遇、连接、对话、碰撞、冲突的时候,都会发现,每一次的偶然都可能会变成惊喜,每一次的重复也都孕育着新的可能。自我的边界,亦随之,变得辽远而开阔。
当生活侧面变得越来越多元,提供价值感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多(大概率上,它们也不会同时失去)。于是,我这才真正懂得了,究竟何为自爱,亦才懂得了,究竟该如何爱人。
(七)
人人生而孤独。有人陪伴的时光,亦永远只是生命中的一小段,而剩下的无数时刻,我们都需要一个人去独自面对。也因此,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里,我想,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挣脱自身的束缚更为重要了吧。
当没有什么是仅有的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什么能轻易困住并摧毁你。精神深处始终有寄情之所,哪怕再多的挫败与困顿,也都能自如应对。
而能够不疾不徐、笃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能够主宰属于你的这短暂一生,我想,这特么的大概就是特么的自由了吧。(姜文语调)
(八)
荣格说,一个人想要感到幸福,必须具备五点要素:
1.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2.良好的人际与亲密关系,例如家庭、朋友、婚姻关系等;
3.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4.一定的生活水平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5.一种能够用来成功应对世事变迁(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的哲学或宗教视角。
当然,这条路还很长,那么,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