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邵亦波推荐的《钻石系列》和“内部家庭系统”,一个人活出自己是多难的事情,人生这个命题到底该怎么过?学习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学到的任何知识是否困住了我们,让我们选择了那一条我们选择的路,可是这条路又是否真的是我们自己所选呢?
总听到有人说,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可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呢?
二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无问东西》里的一个片段:
面对固执的吴岭澜,他不强求他改变思想,而是给他倒了一杯茶,问他:“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飘摇乱世中,他忧心学生没有可以安心读书的屋舍。祖峰自带的沉稳与温文尔雅的气质,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可以说是十分契合了。
梅贻琦校长问吴岭澜谈话,吴岭澜说,他觉得不管学什么,他只要在学习,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是踏实的。
梅校长问他:“什么是真实?”吴岭澜不解。
梅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写心理学的东西,总是抓不住一个点,去描述清楚,想表达的可能也太多了,原因应该我正处于自身的枷锁而不自明。努力想要去突破,可是总觉得自身阻碍重重。
虽然看了很多的心理学类的书籍,不过对于一个道理,即便背的滚瓜烂熟,自己解释也轻车熟路,也不代表真的能够理解。因为,体验感的缺乏,会让所有的理论如同空中楼阁,充满理想化。
就像邵亦波分享的童年的案例一样,小的时候,他很内向,在班级里没有朋友,有个小朋友来问他,你的朋友是谁,他根据他自己的分析,觉得不能说自己没有朋友,就选择了一个在班里特别有人缘的一个小男孩,说他是自己的朋友。结果过了几天,那个被他当做朋友的小男孩来找他时,质问他,“你怎么说我是你的朋友呢?我不是你的朋友。”
这句话对于邵亦波的巨大伤害是我们所无法体验和想象的,巨大的羞耻感,邵亦波是这么形容的,“恨不能立刻就自杀去。”
我想这个比喻是很诚恳的。这直接让他在以后的社交场合中,必须要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才会觉得这个社交场合是安全的、善意的,但凡有人跟他差不多,或者比他略差一点点,他都会觉得这个场合充满了敌意。
邵亦波用了多久的时间,才慢慢的去化解掉这个伤痛,只能说很久很久。
三
当我们逃避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问题爆发出来,会经过各种伪装而呈现出来。这是必然现象,正好最近在读一本书《地海传奇》,真的有种神奇的感觉,当我在一段时间脑海中有一个念头的时候,我所接触到个各种知识都会慢慢的让我的这个念头变得具体和清晰起来。
《地海传奇》中,巫师格得因为自己的骄傲、嫉妒,召唤了亡灵,打破了世界平衡,结果招致了恶果,召唤出了一个恶魔,这个恶魔无形无体,来自黑暗,凶狠无比,它的目的是占据格得的身体,扰乱世间。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怎么制服他,唯有逃亡。
格得一路逃亡,一路恐惧,晚上不敢入睡,白天提防每个人。他历经几次生死,终于想明白,他不能逃亡,而要回头,去追踪黑影,哪怕和它同归于尽。
当他往回走,才突然间发现,他追踪黑影,黑影的力量居然变弱了,格得似乎明白了一些。
最后在格得唯一一个朋友的陪伴下,找到了这个黑影,格得和黑影同时喊出了对方的真名——“格得”。最终,他们合二为一了,原来这个黑影便是格得自身的黑暗面。
当我们逃避恐惧时,恐惧变得无比强大,当我们正视恐惧时,它们会变成我们理解的样子,和我们融合到一起。困难的是什么呢?就是从逃避到正视的这个过程,大概这便是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
四
追寻的过程是难了一些,因为我们要去分辨它们,它们有72变。不追根溯源,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在害怕着什么,同样的我们可能也并不清晰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喜欢着什么?对什么感到满足、喜悦。甚至我觉得,我们跟亲近的人无法相处好,其实是因为无法跟自己相处好,处好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能愉悦、满足的相处好。因为在视频中,也提到了和孩子的相处,因为我们很难把孩子真正的当成有自我意识的平等的人,只是希望她能够服从和听话就可以。
我的理解应该有误,写的还是匆忙了一些。很多点都不够清晰,等我能够真的自由的时候,希望能够分享出更完整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