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做大事的人才会聊格局聊宏观主义,其实很早前我们就知道做事要有宏观的概念。早到读书时候,不管你是否能理解鲁迅的文章、能否读懂古诗词、明白勾股定律……反正当时谁都知道眼下的没用都是为了一张有用的试卷,考好了才能离幸福近一点。有了这个宏观的意愿,我们才会愿意背诵完全不知道作者中心思想的文章,列宁主义,还有文言文……
那段时间很枯燥也很无味,就像一道数学题,明明用尺子把对角线一量就能得出答案,非得套用一大波公式求证,极其繁琐复杂。
但是回过头来看,那时候过得比任何时期都要踏实,这份踏实不是考到了多好的学校,也不是获得什么奖项,其实是因为有足够多的细节,才觉得未来能够被规划,才认为青春是热血不是鸡血。
虽然离开学校后,我们还会谈及宏观,聊未来,但因为缺少一些外在的约束,往往这些宏观都会因为没有支撑而跑偏,继而成了空头话,然后就无所谓——
“你想从事哪个行业?”
“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
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复都是,”我不知道”。这些“不知道”并非真的不知道,而是有些事情太美好以至于不太可能发生,因此才被搁置就像我想成为一个导演、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敢想也不敢做,敢做却不清楚从何入手。
即便自己从事一点跟以上有点关系的工作,但有时候宏观所之于我显得特别遥远,它缺少太多太多的细节。打个比方,我去过不同的创业公司,创业公司都有一个问题,每逢开会老板一旦跟我们聊计划、聊方向,聊着聊着就变成我们公司是这行业最独特的,聊着聊着往后好像没有人能够成为我们的对手。
或许对外宣传时,我们公司简介以及公司文化吹得有点过,一年前我去过一家公司,公司介绍:聚集国内众多一流媒体人、知名广告人以及毕业于中戏北影的顶尖写手团队和优秀的运营团队——
实际情况,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仔细想好像还没有一个人是本科毕业的,更别谈什么北影顶尖写手团队。
如此长期泡浸,也许老板信以为真了,开会总是一言不合地抛出一些宏观方向,在没有任何客户情况下还敢说,“我粗略判断明年能赚两百多万。”
我除了迷之一笑,便一无所做。因为感觉不到丝毫澎湃的激情,也不能反驳老板这自信从何来,但是很多老板依旧聊未来聊大方向的时候都不会多问自己一句,“凭什么?”
相反,我印刷《心语》的时候,有人问为啥不多印一点,我心里很清楚各平台的读者体量,即便最终还是少了大概10%,以至不能满足每位读者,但没跟我预想的结果偏离太多,因为印刷时我常问一句,“凭什么?你们凭什么买一个不出名的人所写的文。”
生活上我对待很多事情都是挺自卑的,不清楚是性格还是没足够能力的缘故,习惯对一件事保持一定的自卑感,这样所付出的努力才不仅仅是100%。
然而关于细节,我如今对细节的理解不太一样,不是我偶像乔布斯那套,也不是日本工匠精神那一套,很多人认为细节就是锱铢必较,对待一个产品,一张设计图要做到不可挑剔、无懈可击,然而我认为关于人生上的细节就是繁琐,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工作,也不仅是生活,它是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举个我亲身经历吧,2017年生日的时候,我吹蜡烛时许了很多愿望,其中之一能够坚持跑步,差不多一年了,至今仍保持每周三到四天跑步一个小时,前段时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搞特价,有人建议我买一台跑步机,价钱合理,还能省掉不少时间,还可以在家里功放听歌。
因为每次跑步我都需要开摩托车到镇上的江边,每逢出门总不能像在家里那样穿得随意,不梳头、穿破洞的衣服,一来一去至少耗掉半个小时。
后来还是没有下单,因为你们也不妨留意身边的人,他们买来的跑步机最后是否都用来挂衣服,办的健身卡是否都成了笑话,还有钢琴、古筝,是否也成了没有灵魂的摆设品。
一件事如果尽可能地省略步骤,这件事半途而废的几率越大,成功的事,它背后恰恰需要繁琐的事情堆叠以及支撑。
因此如今我对细节的理解,不再是细节本身,而是不嫌弃这些琐碎,也不追求一击即中的完美,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那就尽可能做多点事情撑开它的宽度。
每个人都会听老一辈说过一句话:“你们这代人就是懒惰”。
换做以前我会反驳,会反呛你们压根不懂,反呛社会的进步就是靠这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
长大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代人确实因为科技,因为生活小康变得慵懒,我们最忙的时候或许是想把一部电视剧一口气地追完,我们毕业后最大成就感或许就是拿到驾驶证的片刻,我们有很多宏观的想法,细节总是太少。
我们找了很多道理,去逐一否认真理,于是认为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合适的路,一条愿意走下去的路,但是我们都明白那张一个人在挖洞的图片,那个人挖了很多很多的洞,依旧挖不了水,可这地里是有水的。
我们用聪明的方式省去所有的繁琐,我们潜移默化地养成需要一种即时反馈,觉得没有反馈这件事就肯定是做错了,别人不立即回复我,也许是别人厌倦我,嫌弃我麻烦,这样下来,我们都变成自己曾讨厌的人,于是每次回眸,一年就这样过去了,虽然还会有点兴奋地告诉自己,“来年会更好。”但……
还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