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和大家一起共读了杨景芝老师的《从直觉到理性》,这本书里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生疏。但我多多少少也有些许了解和个人看法。虽然不成熟,但通过读此书也算是学到了许多。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某些部分的感受。
目前美术教育“转型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转型期时,教师多注重技法的培训,用较为统一的要求和范本让学生进行模仿,最终实现能够真实再现对象空间、形体和色彩关系的画面效果。
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写的还蛮现实的,说:在同一个画室中,幼儿时期绘画个性截然不同的孩子,到了10岁以后居然在绘画风格、样式、语言上逐渐趋同了。如果那些从小被我们珍视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此时付之流水,是不是对我们转型期美术教育的最大讽刺!
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原因应该有两点:1.我们现在一线的老师,很多都是专业美术毕业,而我们从小很可能就是接受的同类型的专业美术教育。2.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作为一个家庭已培养许久的孩子,我们的确需要他们出点“成绩”。面对制约我们发展的市场,选择专业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只是,我们要真正重视起来的作为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们对周围生活观察能力的深入发展、对自我感受性的深入感知,以及对美感个性表达的勇气,都很容易被传统的唯一性所俘虏。
我很少教青少年,所以或许说的不够准确,但是至少我对一个人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美术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我觉得不是美术的专业性,而是生活中对美的感受性,拿起笔时那种自由表达自我感受的畅快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在自然界中发现美的喜悦。
那么转型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让孩子在保持自小培养起来的个性表达的前提下,美术的专业性也能循序渐进的不断完善和成长。
我感触最深的算是色彩感知与表现这个部分,因为以以往我的经验是,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不讲专业,我就不知道该怎样去深入了。
我总结了一下杨老师的方法和顺序。 大致方法基本都是从欣赏大师的画入手,然后慢慢感受和领悟色彩之后转入写生,最后进入感受性色彩的创作。
第一部分是先概括画面要素的方法。
让学生分别将要素从画面中分解,来认识色彩,明度、色相和冷暖的对比关系。过程是先临摹适合的作品,有目的的解决难点,然后在做写生练习,巩固认识。具体步骤是:
1、想象色彩表现:可以参照具体形象获得形状,然后在根据个人主观想象处理画面色彩关系。主要讲色彩明度和冷暖的变化。
2、限色表现,这个主要是锻炼青少年的分析比较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归纳色调,分析比较的运用色彩,主动的驾驭色彩的对比统一规律。
3、感受表现。没有具体形象的束缚,大胆的运用符号来进行创作。我个人感觉就是直接将色彩回归感受,有形无形不是重点,重点是感知自我的内在情感。
第二部分是客观色彩的认识和表现了。
这一部分也是专业色彩知识的学习阶段,需要深入的引导学生们去认识、感知和表达出色彩的细微变化和认识色彩语言给人的不同感受了。这时候的练习也是从临摹到写生,但是临摹很可能不仅仅是一张作品的临摹,这时候一张作品可以通过练习色相、明度以及纯度的不同练习,让孩子们细细感受作品可以这样玩儿来玩儿去。我觉得这部分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杨老师特别强调:用临摹的方法是为写生作业做准备,习得技法经验,而不是复制一幅画。
这段时间主要慢慢引领学生们去分析和额主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表现,是理性的,基于理解上的主动运用了。让孩子们深入的认识冷色、暖色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第三部分是创作方面的。
让学生们领悟到各种色彩的情感表达,可以用色彩给人直觉上的印象,用色彩营造画面气氛来打动观者,具体步骤也是从欣赏临摹到写生或者自主创作。
从开始的通过大块的表达和感受色彩的各种概念及运用,到后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对比的去刻画,直至最后的用色彩表达情感,以及灵活自如的运用色彩营造画面感和表达自己的精神含义,课程层层递进,给了我们非常详实的计划性和指导性。相信大家也会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