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的是好多美好的、值得让我们去追求的东西,孔子还讲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如”字用的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心诚则灵,至诚无息。心在,神就在。神在何处?就在自己的心中。何者为神?自己就是神。祭神,看似在向神灵祈请,其实是在祈请自己的心神,如此才有心神相通,才会如有神助。
但是,若是“吾不与祭”,人都不在,神从何来?即便是神来了,可是“我不在”,神又与谁相会?自然是“如不祭”。所以看来在上课、工作、生活这些事情上,真的是不能走神。
继承与发展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郁:形容事物盛美、繁多。此指富有文采。
本章是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整体认识。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文化是损益发展的,周代礼乐文明是在夏、商基础上有所借鉴,有所损益,发展而成,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不只是周代的文化和文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要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成就,有所建树,都需要投入进去,无不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因为周代的礼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所以“郁郁乎文哉”是它典型的特征。
郁郁,美盛的样子。只有光辉灿烂、美盛的样子,我们才愿意去靠近它。孔子的选择是“吾从周”,吾从今朝,我追崇当下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学习礼制,应该遵从谁呢?
今日之文明,今日之礼亦是多代文明、中西文化损益的成果,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亦是郁郁乎文哉!尊重国际通用礼仪规范,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东西方文明,吾从今朝!
礼乐文明就像生命一样永恒,没有尽头,永不止息。孔子在几千年以前就在讲,好像所有的道理都被前人讲尽了,但是一切又都在等待着从头说起……
一切的一切都在等待着我们从头说起.能够将我们中华文明之郁郁乎文哉讲清楚,将文脉可以完整的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当代人,是你我应该承担的使命。我们会为这样的使命奋斗不已。
真知真懂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称太庙,此指鲁国周公之庙。
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古常称某邑大夫为“某人”。鄹: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孔子进了周公庙,每件事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的礼呢!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这话后,说:“这正是礼啊!”孔子讲了它本质的道理。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这句话有一个隐含的信息,就是:孔子在那个时候已经以博学和知礼而非常有名了。一个人有名了,别人才会不服气,当有人开始对你有点不服气的时候,恭喜你呀,这说明你可能有一点名气了。
经典只是对真理的表达,我们懂也好不懂也好,那个人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从来都不影响古圣先哲将真理讲清楚。真理就是真正的理,就是“入太庙,每事问”。
博学从不知,进而“每事问”开始。真正的智慧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就是郁郁乎文哉,是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夫子怎么成了这样一个人?就从“入太庙,每事问”开始。
看一个人自由自在,纵横百河,对于学问的舒展,源于最扎实的基本功。而这种扎实的基本功的表现,就是将这种种的美德能够承载到自己的身上。古人会用霞飞云舞形容飞翔的自在,你在自己的学问上、工作上有这样的感觉吗?
宋代陈宓写过这样一首诗:“小阁本非宽,宇宙在其内”,我之所能够霞飞云舞,是因为宇宙在其内;“心与太初邻”,不要看我的房子不够大,可是我的心足够大,而且很有后劲。
有的人事情做着做着就消失了,而有的人不一样,你觉得每事问,好像没有什么的样子,但由于他和太初做邻居,所以就“不假飞霞佩”,不需要向仙女借美丽的彩带,自己的心里就有条条彩带。
这种霞飞云舞飞翔的自在,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就在每一个黎明,每个晚上,每一天,每一个片刻,时间沉淀价值,成长来自积累,唯有日积月累,会变成越来越有智慧的。
不知,求之,是真得知;不懂而问礼,是真得懂。就是因为孔子懂礼,因为他“入太庙,每事问”,才可搞清本末,认知本源,在此基础上正本清源,进而疏通知远,知古博今。
搞清本末,认知本源,对于当下我们文化的传承传播特别重要。当下有一些机构谈传统文化就色变,甚至对传统文化有一些片面的认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很多顶着传统文化名头的人,在传播上就出现了偏差。
认识礼的本质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本章孔子要讲一讲古之道中对“射”的认知。孔子说:“射箭不以射穿箭靶为目的,人们发力有不同的等级,这才是古代的射礼之道。”
子曰:“志于道,据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任何一项“游于艺”,唯有“志于道”,这个艺才有意义。人和人天生不一样,比谁更有力量,谁个头更高,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我们要在公平的事情上立足,可以比一比谁比较有礼貌,谁更努力。如果有了一个更有礼貌、更全力以赴、更努力在前面,是败了也胜。任何一件事情上,如果我更有礼,更全力以赴,即便失败了,我也是胜利的。
“花落春仍在”,花开的时候是春天,可如果心中有一个春天,即便外面的花衰落了,心中的春天也还在,这是自然之道。如果全力以赴了,虽败犹荣,这是人间之道。
人间的道,自然的道,归根结底是一个道,所以我们的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在个头、力量这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上,就让它出局,不要浪费很多的精力;在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上加油,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心中种下春天,才能真正的体会“花落春仍在”。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内容包括有无闰月,每月朔日是哪一天等,称为“颁朔”。诸侯则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要杀一只羊,祭于祖庙,称“告朔”,然后回朝听政,称“示朔”或“听朔”。在孔子看来,“告朔”是周代的礼,实际象征着周王朝的权威,因而必须爱护、维护此礼。朔,阴历每月初一。
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我们是农业大国,所以颁布历书是非常重要的事。诸侯接受了历书后还要“告朔”,说明自己接受到了。不仅是接受到了,还要继续往下传,要向老百姓颁发,在这样的仪式上杀一只活羊来祭祀。
子贡认为这样太麻烦了,不如省下那只羊,但是孔子说:你心疼那个羊,但我更在意的是那个礼。这个时候大家会不会觉得孔子有些迂腐?心里装着这件事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用一定的形式去表达它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基本的形式都没有了,用什么去承载?再者,小过不慎,终酿大祸,乃至亡家败国。今天觉得祭祀时杀头羊太麻烦了,把这头羊去了,明天会不会觉得祭祀这件事情太麻烦了,把祭祀也去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小过不慎,终酿大祸,乃至亡家败国,很多的灾祸并非突然发生。今天忘写工作计划了,忘记背单词了,没什么,每一天都没什么,但到最后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人终究是没什么。
沦陷是很容易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沦陷区,不要轻易沦陷,不要在所谓的小过上轻易地原谅自己。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