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自卑,恐惧,不思进取,性格偏激,行为怪诞,烦躁不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实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教育呢?作者刘颖提倡走心的教育,她在《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书中为你揭晓答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就需要一把知心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门,找到他们心中的症结,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懂点“教子心理学”。”读完本书,不仅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同时我也学会了科学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本书会为你解读3到15岁儿童性格变化,为怪行为找到密码,值得你学习运用。
一、如何激发孩子求知学习的兴趣?
您的孩子是否有过学习上的问题?不辅导孩子时母慈子孝,一到辅导孩子学习时就鸡飞狗跳!网上流传还有父母因为辅导孩子而进医院做心脏支架的,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多多少少都有在辅导孩子学习上的困惑:“怎么样挖掘孩子的求知能力?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怎样增强孩子学习的快感?怎么样去诱导孩子进取的兴致?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断地进步?如何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用担心,本书作者为揭晓了七个解决“秘方”,分别是:“兴趣心理”、“求知欲望”、“潘多拉效应”、“兴趣效应”、“门槛效应”——怎样诱导孩子进取的兴致;“表扬效应”、“动机心理”。
对于以上作者介绍的一些心理效应“秘方”,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呢?就兴趣的培养而已,当孩子出现对学习不感兴趣时,家长其实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观察孩子对哪些事比较感兴趣,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利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突破点,然后再巧妙地把他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鼓励孩子和她的小伙伴一起进行探索研究,在探索研究中,增强学习兴趣的形成。比如孩子比较喜欢唱歌,可以让孩子唱儿歌、诗歌或者是唐诗宋词,从而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并且让他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感,接着逐渐转移推广到学习其他科目就不难了。
二、孩子遇到学习“停滞期”怎么办?
作为家长的你,该怎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你的孩子是否遇到过学习成绩后退?孩子越来越不想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多少都会困扰着,作为家长的你。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作者同样告诉了我们七个心理学的解决方案:“态度效应”、“激励效应”、“攀山效应”、“成就效应”、“第十名效应”、“遗忘曲线”以及“厌学症”的解决。这听起来是否有些晦涩难懂?不用担心,我会带着大家一一解读并运用到生活中。
首先,“态度效应”告诉我们家长,不论孩子考试的成绩如何?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行,要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帮助孩子找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让孩子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能够克服前一次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这样孩子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当孩子成绩后退时,家长可以采用“激励效应”,指导孩子找出退步的原因,重新分析试卷对失分的地方要认真地查找原因,从根本上去杜绝试卷上的错题再次出现,并且对孩子一定要宽容、关怀,给孩子一个恢复自信的温暖空间。当他考试退步心情不好时,一定要多关心她,这样才能让她从容地改过自新,才能重新鼓起勇气去努力进取。其次,想要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变得更优秀,我们可以运用攀山效应和成就效应。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地给他一些“甜头”,像攀山一样,在甜头的驱使下,就越做越有成功的感觉,利用“遗忘曲线”教会孩子科学的学习记忆能力,孩子收获越来越多,进步越来越大,不断地激发了进取心,因此他会自觉地一步一步往上“爬”,从而变得越来越优秀。再者,根据“第十名效应”,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争当第一名,否则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症,因此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减压,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给孩子宽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时间的话,可以带他去参观旅游,让他边玩边学习,培养孩子的心理素养与各方面的能力。
三、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观念?
良好品格是人的根本,孩子遇事总是悲观绝望,怎么办?为什么孩子总不说实话?孩子的自卑心里很重怎么办?怎样让孩子的好习惯持续下去?怎么让孩子认识错误带来的后果?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会同时存在,如果我们能适当的运用强化定律,那么就可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保持好习惯。
孩子遇事总是悲观绝望,这属于心理学上的“斯万高利效应”,即一个人受到打击而心情悲伤时,如果不设法及时地疏通或排解,就会迅速的繁殖与增强,使消极的情绪扩散到整个心头。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不要经常训斥孩子,不要处处否定他的思想,让孩子随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经常分享孩子的快乐,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把它认为快乐的事分享给我们时,我们也应该做出和他同样快乐的样子,慢慢地分享他的快乐。当孩子总是说谎,我们要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耐心的教育孩子,同时,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有些孩子比较自卑,我们就不要嘲笑孩子,而是去信任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尝试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培养孩子见多识广,可以带他去旅游。不去制止自己孩子的兴趣,适度的地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并且夸他很勤快,这样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别人需要,这对培养他的信心也很有帮助的。当孩子形成好习惯后,我们需要运用强化定律。及时地去赞扬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同时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嘉奖孩子每一个好的行动,用耐心和宽容之心多给孩子赞赏和支持,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而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可以提醒,但不可教训。对孩子具备爱心,从而把握好运用的尺度,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减少对孩子的干涉,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反省错误并改正。
阅读完本书,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孩子的情况进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