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蛮子
01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家庭教育也令后人传诵。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曾国藩的家庭跳出了这个魔咒般的历史周期率。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晚清的书法家、外交家,一个是数学家。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其他后辈也是人才辈出: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兴旺,与曾国藩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对于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做了详尽的介绍。
02
亦父亦师
曾国藩是一个儿女情很重的人。在那个处处荆棘的世界上,亲情是他最后的庇护所。
曾国藩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纪泽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背诵百家姓和唐诗宋词,纪泽三四岁时可以认识几百字。
随后他组织湘军,鞍马劳顿之际,也关心孩子的成长。他要求孩子们把作文寄到大营,亲自批阅。有空的时候,他通过一封封家书,耐心地指导他们的学业。
他不主张孩子“苦学”,要求他们“快乐学习”。他讲,读书一定要体会书中的意思,“得些滋味”,从读书中悟到古人的气势、识度、情趣,进入“怡悦之境”。
他提醒孩子不能“蛮读蛮记”,而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他常说,读书要“三要”,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他总结了“看、读、写、作”四字诀,并亲笔书写这四个大字,挂在纪泽的墙上,时时督促,让他铭记于心。
03
鼓励肯定
曾国藩待下,一贯主张多誉人少责人。他培养人才的原则是“宏奖以育才”,也就是多多鼓励。他有两句名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即表扬要在大 庭广众之中,批评则应该在私下进行。
对部下犹如此,对孩子当然更是这样。“日加奖赏,悟性大进”,可见曾国藩对鼓励、“奖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看得很清楚。
我们翻看曾国藩家书,处处可见对纪泽的鼓励、肯定之语。对纪泽的诗作,曾国藩认为格调很高,天分不凡;对纪泽的写字天赋,他比较欣赏;对另一个孩子纪鸿的文章也是“可慰可喜”。
当然,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也不是一味鼓励肯定。很多时候,表扬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下一句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比现代我们许多家长,恨铁不成钢,指责多、批评多,有时甚至打骂,适得其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04
平等沟通
曾国藩善于与子女沟通。现在我们容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在一百多年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曾国藩能做到实属开明。
在家书中,经常能够看到曾国藩和儿子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学问,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见解。
在纪泽与父亲评价古书的注释时,曾国藩对纪泽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肯定,夸赞儿子“甚有所见”。曾国藩还不惮以自己的缺点为反面教材,鼓励儿子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
曾国藩认识到出身“世家大族”“富贵之家”对子女来讲,往往不是优势,而是劣势。“福兮祸所伏”,富贵之家孩子自幼没有经过艰苦,如同幼苗没有经过“蹲苗”这个阶段,很难成材。他明确告诉孩子们:“银钱、田产最容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
世家子弟,容易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对人容易颐指气使。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提醒这一点。他一直要求孩子保持寒素之风,打掉内心的依恃之心和优越之感。
他经常要求孩子们在家不得摆少爷架子,不得高声呵斥仆人,不要坐轿,要多走路。要自己动手扫地、抹桌子、除草。
05
言传身教
曾国藩教育子女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给子女做示范。
曾国藩翰林时期,几乎每天都练习小楷。他的大儿子纪泽,在襁褓中最常看到的,是父亲在书桌前专注练习书法的背影。所以他从小就对捉笔写画大感兴趣。
开蒙之后,儿子纪泽对写字非常着迷:从早到晚闹着要写字,一拿起毛笔就写个没完,到睡觉时间还不放笔,大人骂他也没用,还要求母亲把他的“书法作品”订成本子,郑重保留起来。儿子的这种好学习惯跟其受曾国藩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的恒心和毅力,常人难及。特别是40岁以后,做事均能长久坚持。
曾国藩要求“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做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曾国藩自己正是这样做的。我们看他的日记,凡读书都能做到每天坚持,不读完这一本不看下一本,做事也能做到首尾精神不懈。
曾国藩在外期间,定期把自己的日记寄回老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兄弟子侄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看他每天都是勤奋不辍的。我们看曾国藩日记,没有一天不治事不读书,每一天对自己都有严格要求。这一点,对他的两个孩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看曾纪泽日记中体现出的自我管理风格,与其父可谓极其相似。
06
明德修身
世人皆望子成龙,曾国藩也一样。但他的龙和我们的龙是不同的,他的龙,不是高官,不是大款,而是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对子女的人生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他更注重子女人格和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悌、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
他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晚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他严格要求子弟,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防止子弟们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
他大力提倡孝悌,将孝悌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教育子女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
曾国藩把子女的道德修养看得高于社会地位。他曾经说过,“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家后人把这条视为根本,牢牢记住,不求高官厚禄,只做读书明理的君子。所以家族没出什么“败家子”。
当然,曾国藩对孩子们的人生设计,并不是只做一个单纯的书斋中的学者。他自己推崇“经世致用”,除了学术之外,曾国藩注重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磨练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他早早就安排纪泽主持家政,以资历练;也多次召纪泽来到军营,留心战争形势,了解军事安排,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就连他的遗书,也不是分房析产,遗言也是教育子嗣:一为慎独,二为主敬,三为求仁,四为习劳。
07
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平等沟通,不厌其烦,言传身教,最终获得成功。
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值得为人父母者予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