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快到了,祝爸妈节日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身处异地上班的我们,似乎已经与家乡的爸妈不在一个世界了。我们学会在咖啡馆里点冰滴咖啡,买个面包要15块钱。而家里的爸妈刚刚换了部800块的小米,不太熟悉用,每晚守着电视机,却没看过欢乐颂。他们觉得一个面包居然卖5块钱?贵死了,不如回家吃馒头。偶尔视频的时候,我们指点江山,兴奋地讲自己的梦想,他们想问下新手机的功能,却插不上话。我们天天关注留守儿童,却没有关心过留守爸妈。我们想着追求梦想,往往囊中羞涩时才突然想起还能给家里打电话。
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和我们的苟且,还有我们的爸妈呢!我们爸妈过着苟且的生活,不舍得吃五块钱的面包,还要听我们倾诉自己的苟且,供着我们的诗和远方。他们怎么这么惨,到底招谁惹谁了?
5岁时,我对爸妈敬如神明。那时候想坐公交车,就能很快的坐上,兴奋地拍手,看着窗外景物飞速倒退。
10岁时,不觉得爸妈是神了,但他们还是很棒。班上,被同学欺负,我可以狠狠撂下一句话:“你等着,我回家告我爸妈去,肯定给你好看。”爸妈不会真的给那个顽皮鬼好看,但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所有需要的慰藉。
16岁的时候,一心想着去大城市上学,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是想离开一直在耳边絮叨的爸妈。
但真到了分别那天,我记忆中几乎从来不哭的老妈流了眼泪。我心里有点酸,分别的痛苦压过了即将步入新环境的欣喜和新鲜,只是我没办法再改变。我能做的只有不断重复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每天打电话、假期按时回家。”后来我长大了,而长大往往意味着不可逆转的离别。我被分配到北京实习。从此,家在晋南,我在北京。我们相隔绿皮火车的一天一夜。我汇入了打拼的汹涌人流中。
大城市真好,这是当时的第一想法。在这个城市的我们追求更多,渴望前程远大,我们埋头往前,步速都快了三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与在家乡的爸妈不在一个世界了。
我们已经做不到和爸妈每天视频了,偶尔视频,也往往是在不耐烦中匆匆挂掉电话。我们觉得自己时间宝贵,要用来看书学习、自我成长。
我们可真行!更行的是,我们往往还觉得自己挺孝顺。我们有时也会和爸妈视频一下,也会关心他们。他们身体生病不去医院的时候,我们还会生气:“为什么不去医院,赶快去医院,不许自己硬扛。”我们觉得自己蛮关心他们的啊,甚至还有点自我感动。然而,我们所谓的关心,往往都停留在嘴上。我们貌似关心,似乎尽了应该尽的义务,但却压根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我们都以为爸妈过得很好,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三个谎言就,爸妈说的:“我没事,我很好,我不用担心。”
父母的生活方式,是以不影响子女为逻辑的。就像马薇薇说的,中国父母的问题就是,他们太懂事了。他们都是演技派,明明不那么喜欢的事,为了我们,假装很喜欢。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给我们添麻烦。
我们的父母总是这样,从小到大鸡腿,他们总说自己不爱吃,端东西,他们总说一点也不烫,摔着了,他们总说完全没事。他们不会难过,不会疲惫,他们刀枪不入,都是铁人。然而,不是这样的。一切的强大,往往都是为了不麻烦我们演出来的。他们也需要被关爱,需要和我们的距离再近一些。
当我们为了远大前程一路狂奔的时候,其实,他们就在后面努力的追赶,想跟上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但时光推移,我们的身体和心智不断增长,圈子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爸妈年纪却渐长,没从前一般丰沛的精力了,走不了那么快。但他们仍然努力想和我们并头行走,了解些新鲜事,了解我们过得好不好,仍然想像从前那样一直陪在我们身边。
而现在的我们已为人父母,才真正体会到当时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是时候该让我们带着爸妈去看那些新奇的事物,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他们分享新鲜的东西。我们要付出爱,就像曾经被给予的那样。
我们要走得慢一点,千万别落下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