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靠常识——菜鸟思维
投行界有句著名的话说,“一个人可以没有专业知识,但至少要有常识”,如果见多识广的读者没有听过这句话,这个完全不怪您,因为这句话本人说的。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当你要和行业的专业人士聊一个问题或者领域时,比如当你要和评估师聊时,你至少要对评估方法、通常流程、行业规则有个基本的了解,和一个连常识都没有的人讨论问题,那是名副其实的“鸡同鸭讲”了。
言归正传,笔者在这里所说的靠常识的思维方式,是指说话、下结论没有依据,完全靠主观猜想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下常见的代表词汇是:“我觉得怎样怎样”“这样做应该可以/不可以吧?”,但是当你问他/她为啥有这样的观点,得到的是一阵沉默或者胡扯。
这种思维模式下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从或者想当然。因为自己没有独立的判断和认知,无论是更senior的人或者客户怎么说,你都不知道是不是应当这样做或者能不能这样做。
比如有些投行人的工作往往涉及上市公司的业务,对于上市公司在哪些时间节点上要披露、披露到什么程度,自己也搞不清楚最新规则,那索性就要求上市公司都披露吧。
当然,充分披露是对于上市公司监管的一个核心原则,但充分披露不是事无巨细的披露,一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披露,相反会造成信息冗余,分散公众投资人和媒体的关注。
这种思维方式常见于一些新手身上,初入一个行业或刚刚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和问题,对于工作的要求、内容还没有一个理性的概念。
每个人都是从新手阶段过来的,而且在职业生涯中也会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变化,对于这个状态不可过分苛责。
但是这个阶段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只持续很短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一直是靠常识思考,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总是用模棱两可、主观猜测的口气回答,不管这个人看上去有多资深,你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个菜鸟。
这种状态深层次的原因是欠缺主动学习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与意愿,无论是一个新的行业还是一个新领域,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并不是“前无古人”,只要刻意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和研究一下,是能解决掉大多数会显得很“蠢”的问题或者避免说出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结论。
如果一个人长期是在这个阶段打转,等到出错了就找各种借口来推脱,要么把锅甩给监管层,要么把锅甩到其他机构身上,这样的戏最多只能演一次吧。
2
靠知识——进阶阶段
相比靠常识而言,靠知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质的进步。
靠知识的思维方式,最大的变化是形成了自己对某个领域或者问题的知识框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不再人云亦云,说话和下结论有一定的把握和底气。
比如某个存在一定瑕疵的拟IPO企业,对于常见的关联交易、收入确认等情形,投行人对于最新的审核口径、主要的解决方式和案例有一定了解,从而能够基本判断遇到的企业在纠正这些问题上的可能性和难度。
达到这个阶段,并不是靠着无意识的、浑浑噩噩就可以的,它或者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结果,或者是有意识的、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结果。
通常而言,大多数投行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之后,达到这个阶段就算是一个合格的熟手阶段了。
不过,笔者也注意到,在这个阶段的投行人也容易出现思维误区,比如对于超出了自己接触过的经验范围之外的事物,认识就比较滞后了,对于条条框框的理解过于僵化。
这种情形比较常见于一些业务领域比较狭窄的“一招鲜”投行人身上,尤其是当一些一直从事传统的IPO、再融资这种类型的,在遇到并购重组的项目时,往往会下意识地站在一方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忘记了并购这种类似“结婚”的业务,需要兼顾到双方的感受和利益。
3
靠见识——高手阶段
笔者首先要说,这类人是投行中非常少见的顶尖高手级别的。
与这类高人交流,常常会给人一种“天外飞仙”的感受,会不禁感叹“他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这些人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可以跳出现有的框架进行思考,但是却又能够在现有的制度下实现。
笔者观察下来,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对于监管规则和商业惯例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局限于表面,而是对于规则背后的本意以及监管的弹性与张力都很清楚;同时,这类人的事业也极广,不仅对于自己所接触过的业务类型了如指掌,对于与之相关的行业、市场的动态也是烂熟于胸。
比如当他/她和你聊起最新的分拆上市规则时,你感觉他/她似乎是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当聊起互联网行业时,你感觉他/她好像是马化腾或者马云,或者至少是个资深的程序员。
而通过和这些人的接触以及对这些人的了解,笔者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既需要一个接触范围足够广、能积累丰富经验的业务平台,又需要自身的努力,甚至是天赋异禀。
另外,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好奇心,即使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他们对于专业的近乎痴迷的好奇心还是清晰可见,我想这也是支撑他们始终保持着激情和拼劲的真正原因吧。
4
结 语
聊完了投行人的三种思维方式,笔者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更加明晰对自己的期许,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靠见识的高手阶段,或许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但是希望每位投行人都能够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用不断精进的精神状态使得这个行业变得更加完善与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