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是极其潮湿的,潮湿的就连一块块儿的土地都是那样的潮湿,以至于下那么一场雨人们得把雨靴都穿上呢。虽然那个时候家家都没那么富裕,却是极其的生物多样的:每逢夏夜都会有安安静静飞来飞去的花蛾,还有飞起来发出“嗡”“嗡”作响,形状像大豆一样的褐色飞虫。那种虫子很笨的,很容易被抓住而且还不咬人。院子里的犄角旮旯,总能爬出那么几条全身是腿的蚰蜒。在院子里的那棵桃树下总能找出那么几只黑黑的像青枣一样臭虫。而且每逢秋季总会很常见那种飞来飞去的小小瓢虫,那些小小瓢虫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它们的翅膀要么一堆黑点,要么就是光光的翅膀没有一个点儿的,据说这种虫儿是害虫。那种背上面有七个星儿的是益虫。
那个时候我颇为不解:为何背上的星儿不够七个,或者星儿多了,星儿少了就成害虫了?反正教科书里这么说,也便这么信吧。至于为何:都是瓢虫,背上七个星儿的就是益虫了?我至今都是感到困惑的。有种解释:七星儿瓢虫吃蚜虫,倒是蛮科学的。虽然那时候总是要把虫子分个害虫益虫什么的,但是如今,无论害虫还是益虫都没有了,销声匿迹了。
有那么种生物专吃害虫,当然也包括益虫。牠长着一对儿灯泡儿一样的眼,伏在地上像个大绿瓜。四条软骨小蹄儿蹦起来老高。小学时学过一首歌:草丛里的什么来着?就是表达了对这种碧绿生物满满的爱,牠就叫做青蛙。因为青蛙不但可以吃掉害虫,而且还是一道上等的美味。如今,虫子没了,农药那么一喷洒,青蛙当然也该歇歇嘴了。在人们的啧啧赞叹中,青蛙也被端上了饭桌儿,因为人们爱它!
那时候家乡的土地极其潮湿,只要一抬脚,路上便会有只青蛙经过。并且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面也随处可见,尤其下过雨,有的人家院子大,那巴掌大的癞蛤蟆那是一只接一只的出没。小时候奶奶家的南面,有一片河滩,河滩长满树林,没过脚踝的草地竟是那手指头长的褐色小青蛙。我拿个棍子在草丛里乱绕,一棍子下去打死一只小青蛙。当时觉得自己只是在轻轻的抽打,但那小小的青蛙是承受不住这个力道的。
那种小青蛙真的非常的笨,用指头那么一捏便能把它捏住。当然这还是稍微大一些的青蛙,那些刚刚出窝的青蛙有个指头肚大小,这些刚刚走入大自然的小蛙懵懵的,一不留神儿便会成为鸟儿呀兽呀的口中食,能够长大成蛙完全是运气。而且养鸡养鸭的住户还爱用它们喂家禽(那时候那些东西数量也是很多的)鸡哏鸭是非常之爱吃小青蛙的。青蛙长大之后也可以有巴掌大,那弹跳力那是相当之厉害的,一跳起来足有1米高,1米远呢。小时候还逮过青蛙呢,那是在奶奶家老房子门口。一只成年蛙跳的那是又高又快,根本是扑不住的。但是蛤蟆就没有这么厉害的弹跳力了,它们又大又肥,既跳不高也跳不远。蛤蟆的背上生满了红的,绿的的小斑点,四条小腿超级无力。而且蛤蟆的身上还有一股土臭味儿,把它抓在手里那股味儿也会粘到你的手上,因为牠的身上竟是粘液。相比较起来,青蛙确实是干净多了,精壮多了。从而导致人们只吃青蛙而不吃蛤蟆。
由于那时泥地较多,这种两栖类动物也时不时出现在人类的居住区。在人类的区域,成年蛙是很少见的,倒是那长满斑点的蛤蟆随处可见。记得我家曾经的院子很大很大,只要下雨,那菜园子里就会有蛤蟆出没,并且那蛤蟆是从不挑食的,能吃的都会吃到肚子里,幸好牠没那么大的个头。有时候那没头没脑的蛤蟆还一蹦一跳的进家呢,因为那时的人家也是比较土的。
小时的我老喜欢抓青蛙跟蛤蟆玩。抓上它们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觉得好玩儿。被逮住的蛤蟆,虽然恐惧至极奋力挣扎却也无济于事。玩儿的不想玩儿了,直接丢给母鸡(对于蛤蟆来说真是噩梦)母鸡看见蛤蟆也是相当之兴奋,由于蛤蟆的个头过大而且味道也不怎么好闻,所以牠们见到蛤蟆只是用尖尖的嘴巴使劲的啄,啄得它是一动也不能动。(当然,看见那生的突突兀兀很厉害的东西,它们也是会害怕的)那时候也没个爱护众生的观念,也并不觉得青蛙或者蛤蟆它们也会恐惧害怕也会有心理阴影!想想: 这可真是给人家带来了恐慌。如今由于过度的开发导致环境越来越干燥,环境的破坏导致这些两栖类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虽然它们不像小猫小狗一样可爱,却也是我童年中的一笔。愿月那种夏夜降临蛙声一片的情景能够再重新回来。愿歌声之中那虫儿飞的情景能够再现。愿以后的孩子们,能够变得内心柔软,不再因为贪玩儿而欺负青蛙,蛤蟆这样弱小的生物了。愿以后的人们不再把青蛙端上餐桌,因为那些东西不但身上没有什么肉,而且还说不定携带着什么病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