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古今,纵览四海,中国人对吃鸡可是相当的偏爱。
白斩鸡、叫花鸡、大盘鸡、辣子鸡、黄焖鸡、口水鸡、葫芦鸡、荷叶鸡、可乐鸡、肯德基等等等等,光是鸡的菜名都可以出一本书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吃鸡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探索中国吃鸡文化博大精深的奥秘。
首先,鸡的营养价值比较高,生长周期比较短,价格还便宜,对于鸡肉的推广起着不小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50座城市鸡肉的均价大约是22.77元一公斤。这个价格不仅是牛羊肉的三分之一,甚至比猪肉还便宜5块钱,只比鸭肉贵了那么一点点。
而且鸡全身上下都是宝贝,鸡头鸡爪鸡胸肉,鸡肾鸡肠鸡内金……除了鸡毛以外,鸡的身上就没有不能吃的地方。
除了价格的因素以外,悠久的养殖历史也是我们如此爱吃鸡的一个重大因素。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左右的河北磁山遗址、山东北辛遗址、河南的裴李岗遗址里面,都出土了很像鸡骨头的厨余垃圾。
尽管由于鸡骨头过于细小,判断具体的年份比较困难,但是仍然可以证实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养鸡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的先民们,就分别独立驯化了鸡。时至今日,虽然已经无法得知第一个养鸡的中国人。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早在公元前641年的古代中国,鸡作为家禽就已经相当常见了,在《左传》中鸡和牛、羊、犬、马、豚在一起,被称为“六畜”。
一直以来,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
春秋时代长江中下游的吴越地区,有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养鸡场,为勾践伐吴提供了战备物资。
孟子在教训梁惠王的时候也特别提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的地位不可小觑。
除了爱吃鸡以外,中国古人还崇拜鸡。西汉时,人们提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可以称之为鸟中君子。人们结盟的时候要喝鸡血,大赦天下叫做“金鸡放赦”。
而用鸡祭祀、占卜、立盟誓的习惯,现在仍然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当中,比如彝族和瑶族的传统文化中。
虽然中国人爱吃鸡的习惯没有变,但吃鸡的方式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传统吃鸡的方式主要是整鸡煲汤、鸡翅、鸡脖子酱卤,以及拿鸡肉或鸡杂来炒菜。到了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由此,中国人打开了美式炸鸡的新世界大门。
鸡米花、鸡柳、鸡排等更适合年轻人快餐小吃也流行起来,将鸡的地位越推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