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毕业生20年后还在卖猪肉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1999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因生意失败开始卖猪肉,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他曾道歉:“我给母校抹了黑。”后来,他和学长一起创立品牌卖生鲜,去年销售额18亿。目前他正通宵达旦备战今年双11,他感慨:“读书一定能改变思维。”
在评论区,网友们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改变你的思考方式,注重逻辑思维的建立”“任何行业都可以有专攻”“感觉读书无用论真的很糟粕”。
事件主人公早年的时候被读书无用的论调所困扰,甚至发声道歉,如今,“读书无用论”在这个他身上得到了反驳。
跳出这个事件本身,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论调,以职业、资产等作为评价读书是否有用的标准。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与地位、名誉、权力挂钩,变成了一种统一的评价标签呢?
读书无用论,每隔一段时间会被拿出来讨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劝学诗在当代被解读成了另一番模样。读书有用变成了一个单向的维度,高唱读书无用的人,往往以一种短视的眼光去打量读书的回报。
读书有用,与钱何干?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读书也许决定着人可以走多远。社会系统高速运转、信息不断迭代,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往往意味着自律与勤奋,这些是任何行业成功的共通之处。
与其宣扬“读书无用”,不妨先问问自己读了多少书?与其给读书有用冠以虚荣标签,不如问问那些所谓功成名就的人是否后悔自己读书尚少。
在这个信息密集的时代,技术与知识更新飞快,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读书不仅不是无用,而是越来越重要了。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在这项长达一生的系统工程中,读书应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无论什么年龄、从事何种工作,保持阅读、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都至关重要。
每一次翻开书卷,都是一个收获的过程,获得新知,感受滋养,远离思想荒芜,遇见更好的自己。由读书产生的向上力量指引,人们可在日常过着平凡却不平庸的外部生活,也可以穿过浩瀚文字找到让自己心灵可栖的星辰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