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前年在上海砍小学生的精神病人被判死刑,其中提到他的被害妄想。
去年也有一个精神病人打死小孩子。大家会奇怪,通常健康人会审时度势欺软怕硬,为什么精神病人也是这样,既然是被害妄想,按说看起来比较弱势的比如孩子(有时是年轻女性)不应该是他们被害妄想的对象啊。
我试着猜测一下,不完全是瞎猜。
我这里讲的精神病人不是那种先天智障,是以前是健康人,在某一天发病的,应该叫精神分裂症。比如砍小学生的那个和去年那个,他们以前都是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
除开遗传的因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通常精神分裂症是因为生活中有一个或者多个压力源,当这些压力源持续的给他们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解离了,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精神病人(在重度抑郁症中其实某些也有和精神病人相同的症状,比如幻听,被害妄想)。
举个例子,一个塑料袋只能装一升水,但如果外力一直持续往里灌水,到一定程度,塑料袋就爆了,水流一地。而水流一地这个结果,代表精神病人在压力源下解离后,压力源泛化。泛化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即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甚至数个病人自己无力解决的压力源,当压力过载以后,导致压力泛化,认为日常总有人或者有很多人要害他。也就是说精神病人的行为和想法虽然不合常情常理,但依然是有逻辑可循的。
如果一个人面对的是有形的压力源,那么人会针对这个有形的压力源做出反应,解决或者失败。但如果是无形的压力源,那么很有可能解决就无从谈起。在失败和无从解决两种结果中,人都有可能爆发精神疾病,那么在健康的时候都无力解决的压力源,在解离状态显然更无能为力。所谓泛化,被害妄想,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无力彻底弱势的状态,谁都可以伤害自己。这种时候,精神病人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有针对压力源的报复行为的,报复的通常可能是泛化的对象(当然这些都不绝对)。
解离的精神病人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但人都有一种本能,哪怕是精神病人,那就是要重新获得控制感。一个被害妄想的病人既然认为自己已经是非常弱势的了,那么能让他重新获得控制感的,显然就是比他更弱势的群体,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向儿童下手。(其实我们口中的反社会人格也有这种倾向,虽然这些人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社会人格)。
另外,被害妄想的人神经处于高压状态,情绪都是非常失控的,他们也急需一些情绪的宣泄,所以当他们一旦找到可以宣泄的对象,往往会下死手,因为这时他们本来已经失去了现实感。
最后再讲一点,就是人们常爱讲说精神病人疑神疑鬼的,其实就健康人来说,无时不在对别人进行投射,这些投射有些是善意的有些是恶意的。特别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对别人进行恶意投射的时候,其实自己都不自知,这是要日常对自己每个念头都做关照的人可能才能意识到的东西。对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健康人群来说,是完全可以消解这些投射的,但精神病人却不能。他们很可能会放大或者重新编辑这些信息。所以有人说,精神病人能够被治愈,最终只能靠爱,这点我完全相信。
以上只是一种情况的猜想,还有一些现实中比较弱势的人,在发病以后变得特别爱挑衅,幻想自己厉害无比,这其实是一种代偿。不过从一些信息看来,能伤害别人的精神病人并没有那么多,多数还是躲起来瑟瑟发抖,这是一个需要被关爱的群体,为了他们更为了社会。
精神病人的这些行为状态背后,一定是伴随着神经活动的改变。这些改变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现在神经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当然更是意识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没那么复杂,也可能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