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这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说:“引导老百姓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先来学习这一段,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道”?“道之以政”的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引导或者是领导的意思。对谁来引导呢?引导谁呢?当然就是指老百姓或者你周围的人,或者你的晚辈都可以。你拿什么来引导他们呢?用政,政是什么呢?就是指一些法律、制度、规章。道之以政的意思就是说,你引导了老百姓,就用一些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来约束他们。万一老百姓做不到怎么办呢?就“齐之以刑”,就违反了以后做不到了以后,就给予他刑罚。所谓这里的刑,也是在法制的制度之下所订立的一个人民该遵守的法则。这个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乐意去做的,可是你会拿这个刑法来处罚那些做不到的人。人们因为怕被处罚,他就会不去做这些坏事,但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他不会去做错事,他也不会去犯罪,他也不会去触犯法律,他都会尽量避开不去违背他。看起来是规规矩矩的,其实是做给人们看的,是怕法律而做的。内心当中觉得这些东西对他都无关痛痒,他根本不在乎,不觉得他自己要改变,自己要净化自己,他不会。这样子的状况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效应呢?就是这里讲的“民免而无耻”。因为他不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些是好,他觉得只是怕被处罚的,所以他不会觉得做违法的事是不对的,这样子我们是没有办法引发他内心的惭愧与羞耻的。
相反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什么呢?“道之以德”。以德行来引导老百姓,来教育老百姓,用自己内心的、以德行来引导老百姓。行为上会有一个准则来规范他、来帮助他、来指导他,那个就是礼的部分。所以这个礼是基于内心的仁而来的,仁爱的仁。人跟人之间如果互相扶持、互相帮忙,就是内心的仁。所以礼是基于仁而来的,跟刚刚的那个刑法是基于外在的法制制度而来规范的是不一样的。能够依着仁,而且遵守这个礼节而做的这些老百姓,他们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觉得做一个人基本的操守就应该这样。所以别人没叫他做他也心甘情愿,因为他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应该基本的操守,所以那是一种内心的觉醒,我应该这样子去做。刚刚讲的怕刑法的那个部分,是指外面环境逼着他要这样子做,这是两者根本的差别:一个是发自内心的觉醒,一个是外面的法规、法制叫他一定要这样子做,他是被逼的,他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齐之以礼”跟“齐之以刑”最大的差别就是这样。“道之以德”跟“道之以政”也是,一个是外表的,一个是内在的、里面的,不是从是非对立来看的,而是从彼此是相互提携、相互扶持的关系来看的。大家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两个的方法到底它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我再次把刚刚从文字字面上的解释来作一个说明。第一个你要首先知道什么叫做“道之以政”的“道”是什么意思?“政”是指什么?“刑”是指什么?“民免”的形象又是什么?“无耻”的形象是什么?“道之以德”,“德”是指什么?这个我们在上一次讲过“德者得也”,是在你面对每个境界的时候,你如理如法地去实践以后,内心有所得、有所感受的那一种情操就是德。“齐之以礼”,什么叫做礼?这个礼跟上面的“齐之以刑”的刑到底有什么不同?“有耻且格”跟“民免而无耻”,一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惭愧的心,当你引导人们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法的时候,他整个内心是被你感动的,他的心是被启发出来的,他的那种良知、良能是被感知而出来的。就像我们上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讲第二章的时候,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里面所有讲的东西,他主要是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东西。去读《诗经》或者以《诗经》来教育别人的时候,我们说诗教温柔敦厚,就慢慢慢慢地会因为他的那一份真诚的真,学诗最主要就是学这个真字。他整个言行、思想都是非常的率真,他一点虚伪都没有,毫无虚伪的真情流露在他的诗经里面,学这个很容易被感动。所以《诗经》的教育,我们上次讲非常的重要,它都是一种真情流露的一些作品。所以在这边“有耻”,如果是你用这一份真情去教育、引导百姓的时候,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感到羞愧。也许现在做不到,可是他会不断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怎么还没做到?我怎么还没做到?我要怎么办才可以做到?所以在生命的旅程之中,他是不断地在他的生命里不断地跨越,甚至于不断地改过、迁善。他会有耻而且会想到有羞耻心,而且会努力去做到,而且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他自然而然对整个凝聚力、整个向心力,对国家、对君主、对长辈的向心力就非常地强。
我们把这整个从字面上、还有整个心的形象里面去了解以后,大家就会想一下,我到底要哪一个方式来引导我周围的人呢?各位有没有想到,你愿意学习哪一种?我想聪明的你,都一定想要第二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这个部分。可是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的习惯是不容易改的,但是你一定先从见解上去改起。所以我们的老师每一次讲到《论语》的时候,他就会讲说,他越学而且学了以后又去用在生活上,他就觉得《论语》的美,真是美不可言!不过这种《论语》的美,事实上真的是要先去背它、熟悉它,然后把它当成像诗、词一样的经常的去“优游涵泳”其中。就是自己去把全心的投入它的境界里去思考,在生活当中去用、去体会,这样子我们就会过一个不一样的品质的生活,而且也会有不一样的人际关系来互动。
我们上一次有讲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我蛮想说在这一次又提出来跟大家共勉——就是不管你在哪个位置,你都是为政以德。人跟人之间很重要的就是那个位置相互的安立很重要,如果做好了这个以后,我们上一次讲过,就大家可以过一个没有抱怨、没有争吵,互相的提携、互相的安慰,这样子的一个美好的生命。我想说这个部分就讲到这里。
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