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哈雷一样的电单车(No.80)

01

戊戌年腊月二十九,我把我的电单车卖了,在春节前上班的最后一天。

它商品名「雅迪」,要不是收单车师傅一直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都想不起来它还有另外一个霸气的名字--「豪战」,是的,它的确曾经载着我,在机动车道上,和各种按着喇叭的汽车豪战。

被修单车师傅推走时,它布满灰尘,轮胎是瘪的,电池也因长期搁置而报废,无法再次启动,毕竟它已在单位的楼梯间呆了2年。消防安全检查的最后通牒,结束了它静待花开的命运。

望着它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到,竟然都没给它再拍一张照。

02

我们的小雅购买于2013年,彼时我正和老婆谈恋爱,每天下班见面,再打车回家,路程不算远,但手撕发票却积累了厚厚一沓。

丈母娘提议,买个电单车吧,你俩出门也方便。虽然我内心抗拒,但还是点头称是,把购买计划提上日程。

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在红灯路口看到乌泱泱一片电单车时,内心是相当震撼的。千里冰封的家乡,连夏天都很少在街上见到骑手,更别提冬日缓慢爬行的汽车和像企鹅般挪动的行人。

我的印象里,出行只能靠双腿和汽车,电单车是什么存在?

后来实践证明,丈母娘的话相当正确,没骑多久,我就爱上了电单车的方便快捷。

永远不会堵车,永远不担心停车,可以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上蹿下跳,想去哪,把手一扭就走,想停哪,放下支架就好。

骑行犹如怀素狂草,轨迹像小狗撒尿。微风吹过我的发,吹乱我胡茬,电门扭到底,飙到最高速,我爱这肾上腺素与汗水齐飞,电单车共汽车同起步的感觉。

尤其载着老婆穿梭于龟速前进的车流中,准时出现在聚会的餐桌前,顿觉世界上最开心的事,不是我们共襄盛举,而是我已开怀畅饮,而你还困在车里。

休息日,先睡到自然醒,然后骑车去甩碗米线,把早餐午餐同步解决,再顺路买些涮羊肉和蔬菜,放在电单车上运回来。晚上架起重庆红油火锅,吃完桌子都不用收,第二天继续战斗,真的,汤味更浓。

在还没有美团外卖的年代,电单车完成了骑手的任务,扫除了食物与懒惰之间的障碍。

现在呢,没等出门,堵车吧?不好停车吧?97#又涨价了吧?几个念头在脑袋中一转,算球,还是在家做饭吧。

有次开车在路上,前面的伙计悠悠骑着电动车,身后载着她花枝招展的女朋友,一直霸占着机动车道,不管我如何按喇叭,这位爷都坚决执行驾校老司机给新学员的忠告:「别管后车,保持节奏」。我正要发飙,却突然想起来,自己当年就是这个熊样。

屁股决定脑袋,话糙理不糙,只要在那个位置,就觉得自己拥有整个赛道。


03

当然,电单车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

比如,因为在马路上过于肆无忌惮,导致内心对交通规则产生异样的错觉:

这路都修了一百年了,堵车我借用下电单车道没问题吧?停车位画那么少,稍微在路边停下能咋地?你看电单车占用了车道,那我只好往旁边挪,压线不能赖我!

结果,违停、压线、不走机动车道......各类违章处罚,我挨个尝了个遍,电子眼才不像警察叔叔那么宽容,看见电单车闯红灯、逆行,顶多吹响哨子再教育几句,违章时表情都给你拍得清清楚楚,你还好意思啰嗦?去去去,一边交钱去。

再比如,从电单车上摔下来,那也是真疼。

某次一个七扭八拐的电单车突然窜到身前,我紧急刹车,却因路面湿滑而失去平衡,跌落之时,我脑中闪过数种优雅站立的方式,考验我的时刻终于来了:我大喝一声,身体在空中扭动腾挪,终于,还是屁股的摩擦力拯救了贴地滑行的我。

一口骂娘真气还没运足,肇事者早已消失不见。我检查了一下,四肢还在,遂打电话给老婆压惊,「喂,老婆,我骑车摔了,撞我的傻-哔-逃跑了,啊?车还好,我呢……」。老婆即刻总结陈词:「今天最幸运的,就是没坐你车上」。

「是啊,要是你在,你的体重会让我们重心更稳,应该不至于摔倒......喂,喂,喂?」。我用左手潇洒地把手机滑进裤兜。


然而,左手半夜就不听我召唤了。第二天,X光片中我的桡骨上,有了一道清晰的裂痕。再然后,领导表扬了我轻伤不下火线,我像小马哥一样,胳膊被固定成90°,披着衣服缠着绷带,生活半不能自理了90余天。

04

人生其实也如同电单车一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充个电。

没电单车骑的日子,公交车上一样可以思考人生。最好的是,还有大娘主动让座:「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受伤了,怎么搞的?呦啧啧啧,太不小心了,把不住吧,来,坐我这儿」。好几次我坚持说我能行,但还是拗不过大娘,只好愉快地成为老弱病残。

歌德说,在限制中,大师得以施展,能给我们自由的,唯有规则。

自由当然很爽,我可以不顾及他人,我可以肆无忌惮,我甚至不怕犯错,反正年轻嘛,总有机会改正,别人总会让着我,别人会理解我。

但为了拥有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给自己设限:别挤到机动车道,别随意拐弯,遇到行人慢点,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这些都不成为规则,等到必须需要遵守的那一刻,幸福感会下降,甚至自食苦果。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被问到为何要攀登珠峰时,他回答Because it’s there。

或许我这么久都没有把电单车处理掉,就是不想与曾经的自己告别。

别了,我的小单车,再次驰骋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或许就是你最好的归宿。

重要的不是如何发生,而是如何被追忆。

这句话,怎么想都挺深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