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获
❗️沟通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奖惩”这个工具。
“只要你考了第一名,就带你去旅游。”这句话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做对了就应该奖励,鼓励他再接再厉。
❓那么反问一句,如果没有考上第一名,考了第二名,或者考了倒数第一名,是不是还会带孩子去旅游?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父母带孩子去旅游是父母的需求,父母表现爱的形式,与孩子考试第几名其实没有关系。如果考得好,全家开开心心的去旅游,如果考得不好,全家也可以坦然的出去旅游散心。
学习成绩好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而不是一个需要用奖励去交换的东西。
❓说到这里,有人困惑了。难道实施奖惩这种方式不对么?胡萝卜加大棒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技巧么?
❓那么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技巧什么时候奏效呢?
❗️当你对待的是动物的时候!
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情绪、有状态、有尊严,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如果你妄想用红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来让人按照你的意图行事,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
即使说为一个比赛设置奖金,奖金也不是比赛的目的。参加比赛是为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奖金、奖品只是附带的产品,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附带的产品努力,就会出现行为偏差、动力不足。
🤔有个朋友开了一个小公司,招了好几个90后、00后的员工,她说,管理年轻的员工谈钱没有用,只能和他们谈梦想。
❓用奖惩来沟通有什么危害?
❌破坏双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双方的沟通建立在一方拥有另一方需要的筹码的基础上,也就是一方被另一方控制了。这种沟通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筹码被控制的一方会想办法逃,一旦他放弃了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得了筹码,挣脱了控制,沟通关系就断裂了。这就是为什么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难管,因为这些家长育儿的思维就是控制,认为自己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金钱和抚养的能力,孩子不得不服从,一旦孩子长大了,自己拥有了这些能力,就会拒绝与父母沟通。
❌鼓励对方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去能努力,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
奖惩在短期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职场中的KPI,胡萝卜加大棒。但是长期在员工内心中积累的是什么,是怨恨,是为了避免惩罚的消极怠工,是主动性创造性的扼杀。有人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代价。这就是工作中的奖惩给员工造成的痛苦。我们一天24小时,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工作,那么就有三分之一在痛苦和煎熬。在这样的痛苦和煎熬当中,人绝对不会努力的成为一个最棒的工作者,因为他只要想办法把工作应付过去,不被惩罚,拿到自己的工资就行,完全失去了内在价值动力。
❌剥夺了对方与你合作的快乐和愿望。
沟通的目的是尊重合作,而不是让对方按你的意愿做。合作应该是开心愉快的。奖惩不是沟通的核心,反而是沟通的的威胁。
在家庭教育中,奖惩就是交换。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无条件呢的爱,但如果经常用交换来沟通,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有条件,非常痛苦。
❌教会了对方用奖励和惩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用奖惩来对付孩子,孩子就学会了用奖惩这种工具来对付父母、对付别人,对付社会。他们学会了什么都是要交换的。
关联阅读:《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
✏️学以致用
案例:以让孩子吃饭为例,如果孩子挑食,喜欢吃肉不爱吃蔬菜。家长就会说“只要你吃了蔬菜我就奖励你吃肉,不吃蔬菜就不能吃肉”。这种沟通方式带来的结果会是怎样?
短期内,孩子为了吃到肉,很不情愿的吃几口蔬菜。
❗️但长期的危害是:
❌孩子认为吃蔬菜是父母要求的,不是自己主动的,自己的行为受到父母的控制,不得不妥协。
❌孩子是为了吃肉才同意吃蔬菜,肉成为奖赏,是正向的东西,蔬菜是代价,是负向的东西,孩子内心更加坚定蔬菜是不好的东西。
❌父母希望孩子吃蔬菜的初心是希望孩子饮食均衡、身体健康。但是他用奖惩的方式来沟通,偏离的初心,不但无法达到目标还会使就餐变得很痛苦。
❌教会孩子用奖惩来沟通,教会孩子选择是唯一的,导致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计较得失,养成匮乏心态。
✅改进方案:明确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饮食均衡身体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会吃蔬菜的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不是只有奖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烹饪方法,让蔬菜更美味,孩子主动爱吃。或者阅读一些蔬菜相关的绘本,让孩子了解吃蔬菜的好处,让孩子对吃蔬菜产生认同。或者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把吃蔬菜当成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