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三伏天的热浪席卷大地。气象学上,这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而在干部培养的语境中,这恰似一场天然的淬炼场。青年干部与三伏天的相遇,正如钢铁需要高温锻造,青年干部的成长同样需要“热环境”的考验。这种考验不是折磨,而是塑造;不是阻碍,而是催化。当我们将目光从物理温度转向政治热情、工作热忱和为民热血时,就会发现三伏天恰是检验和锤炼青年干部的绝佳时机,它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诠释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三伏天的第一重考验在于“晒”——晒去娇气,晒出本色。高温酷暑能够照见干部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在空调房里“指点江山”易,在烈日炙烤下“脚踏实地”难。驻村书记们在三伏天里坚持走访贫困户,晒得黝黑的皮肤印证出最真实的村情民意;街道干部们在高温中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汗水浸透的衬衫成为最好的履职证明。这些“晒”出来的政绩,远比办公室里的汇报材料更有说服力。我们常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三伏,然后知干部之能也。”青年干部需要“日光浴”晒掉身上的书生气、机关气,晒出应有的泥土气、实干气,这种“晒”,晒的是初心,炼的是作风,成的是品格。
三伏天的第二重考验在于“闷”——闷住浮躁,闷出定力。高温环境下,情绪容易烦躁,判断容易失准,这对青年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伏天的庄稼在闷热中默默积累养分,青年干部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培养“面临大事有静气”的政治定力。要在高温引发的群体事件中保持冷静,用耐心倾听化解矛盾;要在热浪导致的用水紧张中创新思路,协调资源解决问题。三伏天的“闷”是培养“乱云飞渡仍从容”境界的绝佳课堂,今天的青年干部同样需要在这种“闷”的环境中涵养心气,锻炼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在困难前保持韧性的能力。这种“闷”,闷的是急功近利,炼的是沉着冷静,成的是政治智慧。
三伏天的第三重考验在于“蒸”——蒸出惰性,蒸腾热血。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同巨大的蒸笼,能够“蒸”掉身上的懒散与懈怠。青年干部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既是对体能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磨砺。那些在高温下仍坚持走访企业、调研项目的经济干部,那些顶着烈日巡查河堤、排查隐患的基层干部,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蒸”出来的担当精神。三伏天的“蒸”,蒸走了坐而论道的空谈,蒸出了起而行之的实干;蒸走了畏首畏尾的怯懦,蒸腾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干部的服务热情同样可以升温。这种“蒸”,蒸的是消极被动,炼的是主动作为,成的是担当精神。
三伏天终将过去,但青年干部的成长永不落幕。对青年干部而言,经历三伏天的“晒”“闷”“蒸”,晒出的是政治本色,闷出的是战略定力,蒸腾的是为民热血,每个青年干部都应当主动寻找自己的“三伏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锤炼自我,把每一次考验都视为进步的阶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当青年干部学会把每一个挑战都当作成长的三伏天,就必定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