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教授前不久发表了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强调4点:1、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性;2、简单化;3、想象力;4、毅力和耐心。知识的本质:学校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硬知识,可以形式化的知识,不是决定企业家命运的软知识。但硬知识也非常重要,没有一个企业能只靠那5%的软知识活着,5%发挥得怎么样,还要看那95%的基础好不好。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政策突然由“穷光荣”到“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中国所谓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是那一大批敢为人先的人下海创业慢慢熬出来的吧。特别是当今还屹立在市场的企业家,即便创业时知识不够,但在过程中一定是恶补知识或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非常厉害。成就一个企业不容易就是企业家必须要有95%的基础知识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如何转型是这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企业相关战略、组织模式、公司治理、股权及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等等,围绕理论分享+落地实操+项目实践进行新一代的企业升级。杨众筹分享成功的人更容易再成功,他说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是成功他爸,为什么社会成功人少吧,大部分不缺妈,缺爸。成功后的人为什么更容易成功?第一别人对你有信心,第二成功过的人知道如何成功,也会知道成功路上什么重要!
张维迎教授说成功的企业家得承担一些管理职能。现实中没有一个企业家只履行纯企业家职能,尽管许多管理职能可以代理出去,但还是有一些管理职能需要企业家自己承担,何况寻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并监督他们的行为也需要一些企业家素质。还有知识还在水涨船高,一些软知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硬知识,原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后来可以模型化,人人都能很快学会。有这些知识,你不一定成功,但没这些知识,你也很难成功。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别人有的知识你都没有,你不可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并且,硬知识积累多了,如果能融会贯通,也有助于提高你的软知识,使你的企业家能力提高;即使你做企业家失败了,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管理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最近接触了很多留洋归来的创业者,在国外上大学、上研、读博回国后要创业,知识结构非常厉害,顶层设计非常完善,谈及项目非常自信,但就是难看到他们的落地,有些项目落地后,大都不以市场为导向,而以情怀、以理想为切入点,激情开张,草草收场。按张教授的指导,我的理解是初创业者一定要去基层锻炼三五年,对正常运营企业有基本认识后,抓住市场的盈利机会,简单操作,过程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力,拿出足够的毅力耐心,基本判断这家企业可以成功了。可是现在的创业者,不愿去面对基层的历练,认为好好招聘一个运营团队或者把直接对客户的部门代理出去就是搞企业,当运营出现问题,他认为二点:一是运营团队的选人不对;二是运营团队理解不了他的顶层设计。更可笑的是好多高新区设置的众创空间有好多孵化基地的导师居然是没有创过业的大学生,凭着点滴理论就对一些项目进行点评……不知是现代人进化了还是时代真变了?
都说企业家不是在监狱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今天在微信群里,一位师兄感慨:企业家都是赶路的众生,泪笑掺杂,悲喜交织,没有谁的欢乐可以永久,无论是谁执手再紧亦会曲终人散。人生原本一场罪,痛苦的人,不过是自寻其苦;幸福的人,也只是苦中找乐。人活的是一种心境,用成长舒展生活的底色,用坚强侵润命运的本色。只有真切的哭过,绝望的累过,钻心的痛过,彻底的悟过,此生方算完整。路边的万千景色,长城之颠,艳阳高照繁花似锦是美,阴霾满天枯萎调零亦是美。生命本是场漂泊的运行,无论怎样,企业家都是自己生命电影中的主角,命运的一切安排都会成为企业家修炼的助缘,但活着永远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活出你自己!——献给初创业的伙伴们。
中国式众筹建立共创、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的社会圈。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仅仅是自己有实力,而且周边有一群有实力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不是你有实力之后混圈子认识的有实力人(这种关系其实很浅),而是和你一起成长起来的有实力人(或者你帮过对方,或者对方帮过你),有了这个你才能比较稳定!但是很多人往往对于身边人混的好了,不一定真心捧场,往往愿意追捧和自己不熟的混的好的,这是一个非常糟糕行为!明白的人不多,但明白的人一定能混的好,真心为你身边的人成功鼓掌!这或许是二次创业或初创业者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