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四】
文/湘南逸客
杨贵妃的死,在整首诗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也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个直接的催化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也就是长恨歌为何而“恨”的开始,也是“长恨”一个伏笔,接着,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思绪,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也从作者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痴情的皇帝。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一句“天旋地转回龙驭,”就把这个之前的那些全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到了之前逃亡途中路过的马嵬坡,已经是物是人非,来的时候还是两个人,到这里就成了唐明皇一个人,杨贵妃死了但是在这个马嵬坡下却没找到她的坟墓,这时候就有点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再后面最后一小节会有明确的解释。到马嵬坡下的时候,皇上和臣子都落泪了,但是我觉得吧,这也就有点假了,之前都讨厌杨贵妃,都逼着杨贵妃死,现在又来装慈悲,但是唐明皇落泪倒是真的,从之前的宠杨贵妃来看,这时保证落泪,而且心里也很难受,信马归,这是把唐明皇对马嵬坡,对杨贵妃的依依不舍表现的很到位,没用说唐明皇不想走,也没说别的,就说这时候的马儿走的都慢了,从侧面写出了唐明皇的内心。
到了宫里,所有的都和以前一样,一切都没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唐明皇看到芙蓉的时候就觉得是杨贵妃的脸,看到柳叶的时候就像是杨贵妃的眉毛,由此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情真意切,真的是一草一木可触相思之情,然后就是在这一小节写的最好的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春天桃李开花的时候,秋天梧桐叶落的时候,这两个季节都是一年中最好的两个季节,春天是充满希望的,要撒下一年的希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更进一步写出了唐明皇对杨贵妃情感,什么时候都在想杨贵妃。再有也就是以前的皇帝也没那么痴情吧,只是白居易的描写,想像罢了,毕竟那时候他也只是听说,也是中原的一个小县的官,好多他不清楚的事,后面就有一个他犯的的常识性的错误。
那些在地上的草啊,树叶啊什么的都没心思去管,唐明皇的心思也不在这里,再看看那些之前在梨园学唱戏的小孩子,现在都有白头发了,宫里之前服侍杨贵妃的那些太监、宫女都老了。因为唐明皇活到了七十八岁,所以这些就是对那时候物是人非的一个感叹。然后就又是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孤灯挑尽未成眠,这一句就是说唐明皇一夜都在弄那个灯芯,彻夜未眠,但是就是上面所说的白居易的一个常识性错误,一般挑灯农户家,皇宫都用的是蜡烛,虽然说这一句有错,但是,这一句也堪称经典,把唐明皇刻画成了一个痴于情,专于情的一个形象。
迟迟钟鼓,这是那时候古代报时的,这一句写夜很长,但是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一句就写天还没亮的时候,唐明皇就起来了,还有翡翠衾寒谁与共,写的就是古代常常用的一种意象,就是说一方思念另一方,本来睡觉可以用个小被子,但是非要用大被子,留一个位置,所以才有了以前诗中的“夜夜常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谁与共,就是唐明皇夜留半被,等杨贵妃归来,却未归来,回头一看阴阳相隔已有数年,却一次都没来过唐明皇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