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读《明朝那些事》时,这句关于徐霞客的评述,恰似一束微光,照亮了我对 “成功” 二字的认知。后来陪着父亲与老班长重逢的经历,更让我真切懂得:真正的成功,从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而是守住内心的热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父亲与老班长的故事,像一坛陈年老酒,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四十多年前,他们在广东湛江的军营相遇,同为湖南老乡的缘分,让老班长对初入军营的父亲格外关照。那段并肩站岗、摸爬滚打的时光,成了父亲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前年父亲退休后,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终于与失联多年的老班长取得了联系。春节前夕,我们一家驱车两百多公里,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了老班长位于湖南江华县田埂旁的农家小楼。初见时,我还打趣这是“诗酒田园” 的惬意生活,可当老班长缓缓说起过往,我才读懂这田园生活背后沉甸甸的选择。
老班长入伍仅两个月,便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枪林弹雨中,他曾为守护战友负伤,也曾在寒夜里紧握钢枪守望家国。硝烟散尽后,他成了众人眼中的英雄,本可凭借战功获得体制内的“铁饭碗”,拥有旁人羡慕的 “好前程”。可他却毅然拒绝了这些机会,带着一身荣誉回到了故土,拿起锄头种菜,圈起篱笆养鸡,把日子过成了泥土的模样。有人不解他的选择,觉得英雄就该站在更耀眼的舞台上,可当我看到他说起田间收成时,眼里闪烁的细碎光芒;看到他傍晚坐在院子里,望着远山炊烟时,脸上舒展的从容笑容,忽然就懂了 —— 所谓的 “好前程”,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对老班长而言,脱下军装后,能守着一方小院,闻着泥土的芬芳,看着自己种的蔬菜茁壮成长,便是最踏实的幸福。他没有被外界的赞誉和期待裹挟,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份清醒与笃定,远比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更动人。
徐霞客的人生,亦是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的最好诠释。在明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当世人都在为功名仕途奔波,为争权夺利绞尽脑汁时,徐霞客却背着行囊,踏上了漫漫旅途。他攀黄山、登五岳,游漓江、探溶洞,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河。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他曾遇见过豺狼虎豹,曾在荒山野岭中忍饥挨饿,也曾因战乱被困他乡,可这些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他探索自然的脚步。他在黄山顶上静坐一整天,听大雪融化的声音;在漓江边驻足良久,看渔舟唱晚的景致。他把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著作后来成了地理学史上的珍贵文献。但对徐霞客而言,旅行从不是为了留下传世之作,只是因为他热爱山河,渴望亲近自然。当同朝的人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时,徐霞客却在自己热爱的旅途中,活成了最自由的模样。他用一生证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大权力,而在于是否能追随内心,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反观当下,很多人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他们把“成功” 等同于 “有钱有权”“出人头地”,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有人为了所谓的 “体面工作”,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有人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婚姻;有人在无休止的攀比中,渐渐弄丢了曾经的自己。他们看似拥有了很多,却始终感觉不到幸福,因为他们走的,从来不是自己想走的路。就像父亲常说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过都不会活着离开。” 既然如此,为何不勇敢一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
当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有勇气追随内心。它可能需要我们放弃一些世俗的诱惑,需要我们承受旁人的不解,但当我们真正活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里时,所收获的从容与喜悦,会远超所有的付出。老班长放弃“铁饭碗” 回归田园,徐霞客放下仕途选择旅行,他们都曾面临选择的艰难,却最终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人生海海,不过尔尔。或许人生本就没有既定的意义,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便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过好每一天。愿我们都能像老班长那样,守住内心的热爱;像徐霞客那样,追随自由的脚步,以心为舟,渡向自己喜欢的人生,活成自己最舒服的模样—— 这,便是最动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