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提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不仅要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将“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守住耕地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确保国泰民安打下了坚实根基。

严守耕地“数量”,是加强耕地保护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需求量“超大”,人均耕地占有量“超小”,这一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极端重要。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耕种条件差等原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抛荒农田的现象,使得耕地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耕地数量,近年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且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夯实措施,扛起主体责任,发挥监督执法作用,确保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目前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但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没有处理好占补平衡,导致良田“非农化”“非粮化”。要积极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改工作、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真正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拓展耕地“存量”,是盘活耕地资源的重要举措。在耕地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保持数量,还可以拓展存量。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加剧,如果能进行盐碱地改造利用,不仅能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还能将改造后的盐碱地作为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国家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我们要将饭碗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做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特色文章,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