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在看似相同的风景和日复一日重叠的日子中,时光载着我们渐行渐远。
——题记
诗词如挚友,迷惘时,给予我星光般的鼓舞;失落时,给予我清风般的慰藉,我最愿细听它低诉,聆听它轻唱。它也为我展现它所理解的人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诗句听起来总是那么的闲适,惬意,却写出了我们在儿童时期一个永不变的真理,谁又是生来不爱玩的呢?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是如此,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亦是如此。蓝天下,碧湖旁,绿草上,总会有他们亦或儿时的我们的身影,或谈笑,或奔跑,但唯有内心的天真充斥着这一切。
也许美好总是短暂的,正如那滔滔流水一去不返,难连李白也会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童年的天真渐渐逝去,留下的是低头学习时的沉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学习之路注定不会很顺利,而颜真卿的诗句勉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努力学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早已是寒窗苦读的学子的座右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成为读书人奋斗的动力。学习中的我们也许内心的天性被遏制着,但我们也会从学习中获得另一种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就借水之清澈,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后,才会达到新的境界,达到了此目标,我们的心中自会有由心而生的自豪感,而这更会激励我们为下一境界努力,然后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顶尖境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圣人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河水,发出对时间的唏嘘。日子一天天地流逝,我们也从寒窗苦读的学子变为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说到游子,总会有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用大雁来寄托自己的乡思,而韩愈则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表达自己不想离家的思绪。但这又是人生中必经之事,我们只好“无言独上西楼”,望着那如钩的月亮,独自发愁,面临人生接下来的难题。
当然,总会有回到家的那一刻,但那时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白发已经盘踞在我们的头上,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许自己记忆中的家乡也和自己一样,变得无法认知。而望着这些笑着的儿童,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是蒋捷一生的悲欢岁月,他以“听雨”为引,将一生融入诗词中,人生如诗,诗映人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