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多文本阅读教学大赛(初中组)半决赛落下帷幕。完成胜于完美……
纠结彷徨大挑战
12月3日接到通知,很是纠结,要不要参加比赛?参加,对自己是锻炼,是提升,是又学习的过程。对我更是挑战,从来没有站过这样的舞台,自己到底行不行,从来也不自信。不参加,是因为我的同事,参加的话,可以获得一张证书,对她更为有用,而与我意义不大。所以,某种意义的退却是一种成全。
给领导电话沟通此事,说明我的意思。把机会让给年轻老师,给他们更大的平台。但是最终无果。这样也好,这反而给了我一个不能退缩的理由。
查找资料巧准备
在开封学习的间隙,中午休息时,我查资料,晚上时睡得很晚,也在查资料,即使在课间,在晨起刷牙时,我不是在阅读相关内容,就是在听课,就是不让自己的眼睛,耳朵闲着。在去兰考途中,车上两个小时我读完七年级两册课本。我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知道多文本阅读的课型,或者慢慢了解啥样的课是一节不错的多文本阅读课。
挤时间任务忙
学习归来后的一个星期是我最忙的一个星期,不仅完成自己的上课任务,因数学老师请假,我既要帮她上数学课,也要上一周的早读,午读,每天的正课最少三节,刚好又赶上学校的作业教案大检查。白天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备课时间,二年级学生养成习惯很差,老师都离不开教室,即使你在,也发生一名学生被板凳卡住了,一位同学摔倒了,磕到头了,还有,小朋友叽叽喳喳地乱叫。那我就利用下课时间,回家路上,下班在家时间。总之,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
晚上回家时间相对宽裕,可以坐下来的时间,做课件,先选模板,网站上找,自己之前存的模板里找,水墨画风格的选了三个,最后又去百度网盘里下载寻找。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确定下来课件的基础模板。然后选图片,一点一点查找,课件选择,一张一张做出来,一字一句打出来,图片,文字,模板,字体,字号,位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都反复斟酌。做课件是最花费时间的,每次坐下来没有两个小时是不行的。有几个这样的两小时我已经记不清了。
选择议题费思量
最初确定的议题是教学古诗的韵律特点,第二节课是感悟母爱。发给李博士帮我看看,我知道大咖都很忙,也不敢太打扰他,我就提前联系他,说有事情请教他,他很谦卑。回复我:好的。让我有问题尽管提出来。
等我想的差不多了,我把两篇教学内容发给李冲锋老师,李老师回复:两个设计的教学目标都比较空泛,不够聚焦具体!
第1个,读出诗人的感情,关键是怎么读出的?这是核心!
第2个,几篇文章的文体不同,《慈母情深》是小说,其他是散文小说和散文,能混在一起教吗?指向也不一样。
回复不长,但直指问题核心。不够聚焦,也就是议题不够突出,或者不够小。他的话给了我思考。聚焦,点要小。我想到讲古诗,古诗中诗人情怀来说,当属东坡,聚焦一词"乐观"。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自我劝慰,看淡人间风雨。我想到了他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己时常会有这种心境,很多时候事发时都想不开,有点小情绪,甚至会有丝丝忧伤,不过还好,这样的事经过多了,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强大,内心也足够淡定。正所谓,格局都是委屈撑大的。让人变成熟的从来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于是,就把思想点集中在苏东坡的乐观上,设计课堂,任务引领,活动支撑,一步一个台阶,课堂教学要深挖,是情、味、人、生活……教学走向深处。最终发现原来看似聚焦了乐观,实则还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准备一节课,15分钟的课堂,我用了10天时间思考,查资料,看人家的课例,看初中七、八、九教材(虽不是细细地读过,却也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编排。);这节课之前备过另外两节课,但是被自己推翻,又重建,又推翻,再重建,就在这反复推翻、重建的过程中,渐渐知道了多文本教学的意图;资料整理,教学设计修改,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回望来时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堂展示有亮点
微型课晒课结束,听课老师给出了鼓励的掌声,这是对我这节课的鼓励和肯定。好几位老师都说我的课很厚重,厚重的人物设计,厚重的板书配得上厚重的课堂。他们说:这让他们想起了去年有位参赛老师的讲范仲淹的课,特别棒的一节课。能让听过的老师们记忆和回味,应该是特别与众不同吧。
上午结束,与一位不相识的老师闲聊,说:有位老师的课讲的可好,短头发,可漂亮。是不是你呀?我不置可否,笑了笑。她继续说到,我看就像你。
昨天的课结束,今天准备去拷贝我录下的课,碰到负责电脑的老师,说:我知道了,你就是那个讲得可好的老师,讲苏东坡的。可是,最后发现我的课没有被录上,只有一点点花絮,原因是我前面有位老师,忘记关了,以致于下面的几个人都错了。哎,真是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有情却无情。算了,精彩虽然没有留下画面,可是,这个经历已刻在我的心中。
感恩之情溢言表
感谢陪我磨课的九二班学生及老师,感谢指导我板书的伙伴,感谢教我画画的老师,感谢给我创意的老师,感谢给予平台的领导,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更感谢我校领导的信任和厚爱。
有了你们,前行之路更加坚定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