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和平的年代,或许不能彻悟战争对于人民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战争已然成为遥远的过去,与当今的和乐太平毫不擦边。然而,在这个地球上,有些地方始终尚不太平。处于中东地区的阿富汗即在此列。
蔓延阿富汗数十年的战争,带给阿富汗人民无尽的苦难。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摧毁了片片家园。使之成为一片不幸的、麻烦不断的、灾难深重的土地。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系美籍阿富汗裔作家。
作为一个阿富汗人,虽然身处美国,但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从未褪色。他把对祖国的深情和祝愿带入作品,“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都读过,每一个故事,故事当中每一个人物的遭遇在读完书后,都长久地牵动我的心,感慨万千。如五味杂陈在心中碰撞、涤荡,久久不能平静。《群山回唱》是我读的他的第三本书,读完后的那一刻,我便知晓不得不将这些感触付诸于文字了。
故事起因和背景
《群山回唱》讲述了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1952年,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小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
先是母亲死于生妹妹时的大出血,而后为了生存父亲给他们娶了继母,又被贫穷逼于无奈,父亲卖掉了妹妹,将生死相依的两兄妹生生拆散。
一连串的变故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
国破家亡。故事的主人公被迫流散。
九个不同人物讲述相同悲苦命运
这部小说不同于他的前两部之处,在于它类似短篇小说集。整部小说一共分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
人物一: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父亲——萨布尔
本书开篇,胡赛尼就借萨布尔之口,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精彩又悲伤意味浓厚的故事。在父亲萨布尔这个卖苦力的老实人的脑瓜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于是兄妹俩经常有好故事听,但,有时当父亲烦躁或累了、天太晚了的时候,他往往不会给他们讲故事。或者只讲一个。
这次这个有关魔王来村庄偷小孩的故事,就是在天很晚了的时候,拗不过兄妹俩而讲的。而这个故事,绝不是一般的故事。胡赛尼借魔王的凶残、强大,农夫的懦弱、无助而造成的必然结果,来预示着他们一家人接下来的悲苦命运。
好在那被魔王带走的孩子的巴巴,先后经受了魔王的两次考验,得以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被魔王吃掉,而是和那么多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童话般的花园里玩耍嬉戏,无忧无虑。
巴巴看到这一幕后,他的心情是欣慰且复杂的。但最终他再次选择放弃,喝下临行前魔王送给他的黑色液体,便忘记了在魔王这里看到的一切。他最心爱的儿子也就在他的现实世界中永远的不复存在了。
然而,尽管如此,在这个父亲心中,他对儿子的亏欠、想念,他内心的悲哀,却是与他相伴一生的。
聪明的读者早已体会到胡赛尼的用心,这个故事便是巴巴无奈卖掉女儿帕丽的故事。
人物二:视妹妹如珍宝的哥哥——阿卜杜拉
虽然阿卜杜拉仅有10岁,妹妹帕丽3岁,但他们的兄妹情特别深厚。由于母亲的离世,父亲劳动的辛苦,照料妹妹的任务阿卜杜拉主动承担下来。妹妹几乎是他一手拉扯大的。他觉得照顾妹妹帕丽是真主给他的使命。
所以,当父亲把妹妹放在红色勒勒车上,两人要去喀布尔的时候,即便挨打他也要跟着。虽然他并不知道父亲要带妹妹去干什么。
父亲为了生计,为了不致把家中的孩子饿死,通过妻子哥哥,也就是阿卜杜拉的舅舅纳比的介绍,把帕丽卖给喀布尔的一个富裕人家。也就是纳比给人做厨师兼司机的瓦赫达提家。
由此,一家人的生死离别拉开帷幕,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在此上演。
然而,作者胡赛尼并没有让我们紧跟他们悲苦的命运,而是将我们的目光又牵引到别的方向。
人物三:因妒忌酿下不可挽回之过错的女人——帕尔瓦娜
帕尔瓦娜,阿卜杜拉的继母,萨布尔的第二任妻子。她从小就喜欢萨布尔,孪生姐姐马苏玛也是。但她,帕尔瓦娜,无论性格还是相貌都不如姐姐。而萨布尔喜欢的正是她的姐姐。
最终,帕尔瓦娜将姐姐推下树枝,马苏玛因此而瘫痪。帕尔瓦娜逃不过罪恶感的折磨,便一直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的日常起居。两人都没能嫁给心爱的萨布尔。
爱情加妒忌,造成不可弥补的罪恶,预示着姐妹俩接下来的一生充满悲剧。后来,马苏玛终于说服妹妹,让她将自己丢弃于原野,自生自灭。从而使帕尔瓦娜能够嫁给丧妻的、需要女人支撑起生活的萨布尔。
这就是人性,自私的人性,懦弱的人性,让人无法诉说、无从下笔的人性。这里面有爱、有关怀、有不舍、有无奈,更有残忍和罪恶。
人物四:帕尔瓦娜和马苏玛的哥哥——纳比
纳比,是书中主线故事的始作俑者。他虽然在故事的众多人物中,似乎并不起眼,但瓦赫达提夫妇收养帕丽这一事件,这一关键情节却是在他的安排下发生的。
他被瓦赫达提先生雇佣当司机兼厨师,有时间就开车载着先生的年轻貌美的新婚妻子出门办事,逐渐他就爱上了她,妮拉。
为了妹妹帕尔瓦娜能够生活下去,更为了获得妮拉的芳心,纳比从中牵线,让萨布尔将女儿帕丽卖到瓦赫达提家。
我们暂且不对纳比的这一行为作出是非评断,且说,萨布尔家的悲剧已然酿成,而纳比本人却最终也未能如愿。
帕丽来到瓦赫达提家不久,瓦赫达提中风,妮拉带着女儿帕丽前往巴黎。纳比断然放弃追求妮拉的念头,留下来独自照顾自己的老板。而在这段日子里,他惊讶地发现瓦赫达提先生暗恋自己已久。这样的事情,他虽一时不可接受,但念其对己有恩,便决定留下来照料老板,陪伴他度过萧索的余生。
这一段是十分感人的。纳比虽然贫穷,但英俊、潇洒,做事干练有条理。重要的是他很善良,心肠好。胡赛尼安排起初由他牵线卖掉妹夫的女儿,看起来是那样的可恶,而让人无法容忍,但,好在最终胡赛尼又给了他弥补这一罪过的机会。尽管几十年过去,一切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人物五:美籍阿富汗裔医生——伊德里斯
伊德里斯是纳比和瓦赫达提邻居家的儿子,苏联入侵期间全家逃离阿富汗。2003年,他和自己自恋又幼稚的堂兄弟铁木尔一同回到阿富汗,希望收回家族留下的土地。
在阿富汗期间,他被自己国家的境遇深深触动,并谴责自己回国的初衷。医院里,他认识了孤女罗诗,可怜她的悲惨境遇,决定出钱资助她去美国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当他回到美国,便失去了救助她的动力。故事中还透露最终是铁木尔出钱资助了罗诗的手术。
胡赛尼通过伊德里斯这个人物,记述和表达自己作为流亡阿富汗人的经历,以及他们和本土阿富汗人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当祖国罹难,离开的这些人,有人即使离开了但仍心系祖国,而有人,似乎和阿富汗没有任何关系了。
人物六:年轻的阿富汗女诗人——妮拉
一直以来,妮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都是富家太太,虽然离经叛道,但也不乏敏感善良。虽然和丈夫之间冷冷冰冰,但对仆人纳比友好而尊重,对收养来的女儿帕丽更是宠爱有加。
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待到她去巴黎,成名后,她的身份以及当前的和以往的本真性情才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她的诗歌以性暗示而出名,她异常美丽,性格直率,对生活总怀有不满。或许,也正是因着她的这性情中人的品性,才有了不幸的人生。
所写诗歌的率真和大胆,穿着随意,吸烟喝酒等等她所有这些,都和阿富汗民众对于女性约束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在故事发生以前,她就因病被切除子宫失去生育能力,即使买下帕丽作为自己的女儿,但我们也看到,帕丽并不和她的心意。
她是一个美丽、傲慢、有雄心且自恋的女人,最后,虽然恶病缠身,但仍自杀身亡。
她是整个受歧视、受压迫的阿富汗女性的反抗者,她似乎成功了,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诗人。但,似乎又没有,因为她的成名是在国外,在发达而进步的巴黎。而在阿富汗她的诗作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
人物七:阿富汗战争犯的儿子——阿德尔
阿德尔,自幼在与世隔绝的豪宅中长大,一直目睹父亲捐钱帮助他人,建造学校。父母亲竭力在他面前制造一副假象。而他也从未怀疑过这一切,以为父亲是战斗英雄。
但当他结识吴拉姆,从而逐渐认识到父亲的本来面目,原来父亲是战争罪犯,一直靠贩毒牟取暴利。尽管他感觉自己所受到极大的打击,内心承受了极端的痛苦,但最终当他站在门前的空地,想象穷苦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当他转过身,走回家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却是安慰。”他会难以察觉地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一部分恶人源于最初的懦弱与堕落。
人物八:来自希腊爱琴海边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
马科斯在阿拉姆的邀请下前往阿富汗帮助当地儿童,住在纳比和瓦赫达提的房子里。
他是这部书中的第二名医生,是众多的来阿富汗救助的国际友人之一。最初的学医是为了童年遭恶犬袭击,而后接受粗劣的整形手术而毁容的好友。而激发他环游世界,最终去发展中国家做医疗志愿者,则源于自幼就想逃离母亲的强烈意念。
胡赛尼给马科斯的结局还是很完美的,故事最后,他隐约感受到:我们失去的东西似乎并非不可弥补。
人物九:姑姑与侄女,两个——帕丽
绕了一大遭之后,胡赛尼终于在第九章将我们带入最初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终得团聚。六十几年过去,早已物非,人也非。
当妹妹帕丽来到记忆中尚不曾存在的哥哥面前时,对她牵挂了几十年、寻她寻了几十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已经因病不认得她。
在阿卜杜拉的心里,整整一生都充满悲伤,他给他的女儿和妹妹一样的名字。对帕丽念念不忘,一直寻找,直到查出病情之后,仍抱有找回妹妹的希望和信念,把妹妹最爱的羽毛留给女儿,以帮他完成夙愿。
而在帕丽,她要比哥哥幸运些,3岁的她并不记得多少事情。一直以来,心中隐隐的缺失则是对哥哥的回应。
胡赛尼说,兄妹俩的再次相遇与父亲最初讲过的故事中一段“抹去记忆”的情节相呼应,而“记忆”本身,既美好又残忍。
所以,帕丽不记得了“那些漂亮的羽毛”是怎么回事。
而,兄妹俩的这种重聚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贯穿胡赛尼作品中的东西——战争、灾难、歧视、背叛、温情、良善与救赎
战争,一直都是胡赛尼作品的主题。是因为他逃不开对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现状的关注,以及对其摆脱这种现状的热切愿望。
在《追风筝的人》当中,胡赛尼就有一个类似于《群山回唱》当中的情节,那便是阿富汗人们在饱受战争摧残后的逃亡。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存无奈背井离乡迁往其他国家。但这些看似走出灾难的人们,注定仍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追风筝的人》将战争对阿富汗国家和人民的迫害,通过主人公的境遇描写得震撼人心。在主人公幼小的心中,阿富汗是温馨闲适的。然而,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和战争,使其发生改变。胡赛尼通过两个孩子间背叛和救赎的故事,让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们更加了解阿富汗人,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同样的,以战争为背景的《灿烂千阳》,是胡赛尼献给阿富汗妇女的书。在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中,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历历在目。作者通过故事中对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描述,把那个不可饶恕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除战争以外,最触动人心的,还有阿富汗文化当中对妇女的歧视和不公,它和战争一样,是阿富汗社会混乱、腐朽、落后的根源。这个情节的设计,是胡赛尼比起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更胜一筹的地方。
不同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群山回唱》则被称为胡赛尼最具叙事野心的一本书。它通过九个故事,穿越战争、离别、生死、谎言和爱情,其中人物和故事复杂多样,父子、兄妹、表亲、继母,还有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人,好人、恶人,都因阿富汗的动荡而离散,而后又似受着磁铁般的魔力聚往一块。所有这些人融入一部摄人心魄的合唱曲,恰似“群山回唱”。
而作者想要通过《群山回唱》来表达的,想要揭于世人的绝不仅仅是战争对阿富汗民众的祸害和影响,也不仅仅是贫穷。因为,除了这些,阿富汗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人性的丑恶和良善,在这些人面前,在贫穷和灾难面前表现的更为鲜明、深刻、极端、露骨、伟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