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乡土中国》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我不得不重新怀疑我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本书是由一篇篇论文组成,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我在阅读时却一直在疑惑前后是怎么衔接的,作者凭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先后进行论证说明的,总之看完后很乱,没有条理。索性不想再回过头整理了,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鲁东农村农民的女儿,一位八零后的农村青年,我以我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来思考一下当下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下可能解决的方法。当然这事应该是专家,学者做的,可是作为一名农民的后代,我想自己也很有资格去想想。
事实上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农村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当下农村全部从事农业种植的家庭很少,大部分人都同时做点小生意,或者在工厂上班,甚至出现不少家庭不再从事农业种植,终于人们不再只着眼脚下的土地,农民不再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职业,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放眼望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第一,种植的农作物单一,以我们村为例,这么多年来还是以粮食为主,百分之八十五的农家人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剩下的百分之十五以种菜,水果为主,都说大部分人都种的就是最保险的,没错,这些以种菜为主的人家,比普通种植粮食作物的人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精力,却时常不如人意。显然如果种菜能得到很高的回报那就不应该有这么多人还以种粮为主了。这使得周边这片村子非常的没有特色,有人问你们这的特产是什么,答:全都一样的小麦,玉米,花生。当然了对外人而言一个村子有没有特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人生活富足,安康。农作物单一导致收购价格低,都说物以稀为贵,家家都有哪来的珍贵。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完全可以成立专业小组由专家带队,到各地农村去深入研究这里的土地适合生长何种农作物,指导当地农民怎样低投入高产出,建立多样化农作物生产基地,这样的话有没有可能使粮食低价风险分散一些。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生活。这几年来村子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修路,建房,一切更整洁干净了,可是不可否认基础设施真的很差,比如幼儿园,我们那的幼儿园坐落在村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除了教室,外面只有一点点大的地方用栅栏围起来作为小朋友们休息活动的场所,我的童年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原野,和空旷的大地上奔跑,可是这些孩子在铁丝网围成的巴掌大小的院子里玩泥巴应该就是他们幼儿园的回忆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幼儿园,旁边紧挨着窗帘店,包子店,烧烤店,电动车,对面是馒头店,商店,药房,看起来一应俱全,可唯独没有书店,没错我们这方圆七八个村子核心的商业街没有一家书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毕竟我们已经穷了好久,随着物质水平提高,精神生活也应该有所上升,考虑到书店不能盈利,是不是应该由政府出资在村里建小型的图书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这样村里的孩子周末假期也有了去处。
第三,老龄化严重,人口流向城镇。这个根源就是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我们这一代为例,出来上学的同学毕业后全都留在城里工作,只剩下父辈祖辈的人还生活在村里,这一点跟费教授书里提到的一样,农村输送出来的人才全都涌入城市,而没有得到反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当一个地方还在靠五十岁以上的人在建设和维持,哪里还有希望。只有先把农村建设好了,生活条件提升了才能吸引年轻人。政府提倡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就很好,吸引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做改变,为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农民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他们常年在地里劳作,用双手播种着这片土地,源源不断的为祖国的现代化输送着粮食,如今的中国已经非常的强大,有能力也有责任给农民改善更好地生活,谋更多的福利。有一天当农村成为大家心中共同向往的地方,那乡村就有了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