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转发、点赞,但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信息是我们学习内容的最基础单元,我们最初接触到的是信息,将信息加上我们的思考转变为知识,将知识用于实践改变我们的行为。所以,学会将信息加工成为知识是学习力的基础技能。
一、 为什么要加工信息?
1、环境因素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高速发达。里面有精华的信息,也可能会有无关紧要的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我们需要帅选、甄别有用的信息,并将信息加工成为知识的。只有这样做才能提升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才不会被被埋没在大量的信息之中。
2、个人因素 现在很多人感到焦虑,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信息太多,觉得什么都重要,但是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做到样样精通,供大于求所以会焦虑
哪,关联点在哪?
二、 信息和知识到底是什么?
信息是什么呢?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知识是什么呢?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知识包含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信息更多是要传播,没有对与错的衡量标准。但是知识与我们的认知密切相关,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获取,而且知识有相应的衡量标准,需被实践验证,在某时间段是正确的,而且大家是认同的。
再看看我们的微信圈、微博、知乎、简书等媒体里看到的各种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是信息还是知识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维度进行思考,针对作者是知识因为它是有实践或者有思考写出来的内容,属于知识。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呢?看到文章仅仅是认为好,好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实践不知道,那你想想这条信息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呢?他只能称之为信息而已。 所以在我接受到广泛传播的信息时,我们需要将信息加工为知识。
三、如何拥有将信息加工成知识的能力?
将信息加工成知识可以从2个维度分析和整理,用8个字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实现。。
1、第一个维度是分析信息
在这个维度我们将用到“前因后果”。当我们看到一条信息时,首先需要与自己关联一下:这则信息对于我们重要吗?为什么会出现信息中的问题呢?其次我要看看作者有哪些观点去论证了问题,这些观点如何验证和排除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呢?其次,如果我按照作者给出的建议去改进行动后会怎样?对于我的好处是什么呢? 最后,想想如果不按照作者的建议会怎样呢?不改变问题有多严重? 这就是前因后果,前指的是在信息分析前要我们要清楚分析某条信息的原因和作者的观点,因就是作者如何去验证他的观点和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后指的是照做的后果和好处,果指的是不做的结果和严重程度。
2、第二个维度是整理信息
在分析后我们确认这条信息对于我们而言是重要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加工成知识,这时我们会用到4个字适得其反。
昨天我们讲到RIA便签读书法,讲到最初开始便签读书法释可以尝试在I 的部分讲述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在这里通过适得其反可以让我更加全面透彻的讲述原文片段。 下面我们来看看确认信息有用后,我们如何应用什么是适得其反:
第一步是: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反的观点和实例;
第二步是我们要去应用信息中的内容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是不能用的;
第三步,有没有类似的观点,其他的领域或者人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第四步,关于类似和相反的观点,区分点在
五、8个字可以如何应用呢?
在读第五章的内容时,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再说:“啊呀,这个片段写的实在太好了”。这时我会冷静的问问自己“
前—”好在哪啊?” “8个字啊,学会了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
因—“为什么要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呢?” “信息为了传播,我们是为了学习,所以我们要挑选出重要的、有用的”
后—“学会这8个字可以有效解决看完就忘和不知重点的问题,如果学会了我将具备学习力的底层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行动”
果—如果不这么做,我的学习力还将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仅是知道而已? 看来这个章节的8个字还是很关键的,我需要整理一下这份资料了
适—目前上大多数的观点还停留在读书的方法,类似快速阅读啊、检视阅读、王者速读的初级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去读,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用。另外针对这8个字有的人会认为过于的功力,但是在职场中我们更重要的拥有将知识转变为行动的能力,这样可以迅速的提升我们的职场竞争力。
用—这8个字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学了就可以去实践行动的方法类书籍,在前期一些工具类或者小说类的书籍不太适用。
边—在听培训时,我们也要关注如上的8个信息,帮助我们去分析和整理问题
界—这8个字主要说的是行动前的部分分析和整理信息,后面的我们还需要通过 RIA的便签读书法,不断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环境和个人的原因都要求我们将信息加工为知识、信息和知识到底是什么,以及将信息加工为知识的两个维度和8个字。希望今天的讲解对您有所帮助,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