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湾 担 仔 面
我是一个南方人,却有着西北人的胃,无论是走到哪里,总喜欢找一个能代表地方特色的面馆或是小吃摊,坐下来美美地吃上一大碗面,一饱口福或是眼福,是一种多大的人生享受呵!
台湾的担仔面起源于四川,早期是由小贩挑夫沿街叫卖,担仔面的名字也就由之而来。担仔面是台湾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充饥面食,通常皆以细面制作。初期的担仔面调味简单,后来就慢慢地发展成为了大众化的面食,调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担仔面以油面为主,放入虾仁,鸡蛋,豆芽,香菜,猪油,肉臊(肉糜)等,最后将鲜虾猪骨等熬出来的高汤倒入碗内,即一碗香喷喷的色味俱全的担仔面就端在你的桌子上了。
记得前几年去台湾游玩,有一个目地很明确,那就是全方位地去体验一下当地的美食小吃,尤其是那赫赫有名的担仔面。阿里山的姑娘,故宫博物院的翡翠白菜,东坡肉,富春山图等,都暂且可以放在一边。据说,台湾的小吃街有很多条,但大多数的街面都不宽,也不敞亮,熙熙攘攘的一街两边,尽管霓虹灯灯光闪烁,生意不错,店主也热情,而梦中所时常想念和惦记的,或那些在书中或是在影视剧中所描述的著名小吃,在这条小吃街上随处可见,应有尽有,垂手可得。也尽管街上的美女帅哥奌缀其间,热闹非凡,街上的烟火香气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却依旧掩盖不住它那陈旧不堪的样子。来吃的或是逗留的也几乎都是些我们来旅游的外乡人,外省人和外国人。那些小吃街老了,旧了,也有些年份了。
当然了,去小吃夜市,首选还是士林,那里品尝美食的人成千上万。街的两边摊贩云集,人潮沸腾,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数不胜数。爆酱鸡排,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豪大鸡排,一块鸡排比人的脸还大,是我们首选之一。大肠包小肠,一口咬下去,糯米的清香合着香肠的肉香,似乎能让每一个细胞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胡椒饼,蚵仔面线,甜不辣,台湾铁蛋,凤梨酥等,都是具有台湾地方风味和特色的小吃。如果你是一个大胃王,那就是你的福分了。
接触过台湾人的人都知道,他们纯良,敦朴,脾气好,保守性强,生活俭朴,做起事来埋头苦干,有服从心,旧思想,旧道德观念较浓厚,所以社会的风气也比较好。有人说,台湾人的性格介于东北人和上海人之间。他们从上海人的身上学到了精明,小心谨慎,从东北人的身上学到了诚实,大胆蹈矩。我以前班上有几个来自台湾的学生,在与接触中,从他们的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的。在我的印象中,各种的民俗活动中,妈祖的崇拜无疑是台湾最有权威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在民众信仰中也最有广泛性的神抵。每到节假日的早晨,岛上的香火就烟雾潦绕,信徒如织。祭祖的,祭孔的,迎亲的,庆典的,还有城隍爷出巡,中元节普渡等等,名目繁多,让人接应不暇。其实我还是很留恋那些过往的民风,民俗,民情的礼节和保留着传统的,客套的,老法的节日。有专家说;在福建和广东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是来自中原的,而台湾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辗转由中原来到了台湾的。所以,有许多台湾人都喜欢自称自己是中原人和河洛人。
我们都知道,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渡过海峡,去台湾栖居生息。有的时候,我们站在福建海边的山峰上,秋天放晴,远远眺望对面的海岛,就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血脉相连,同种同文,同根同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两岸的分离,不在于种族,文化,地理上的认同,而是政治,历史,观念上的争执。历史尽管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但是历史也有它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或是大或是小,或是隐或是显,都能昭示着一种历史的趋势和事实,那就是两岸更加理性,开通,明智;也就是两岸更加民主,和谐,统一的发展上来。我以为,沟通和理解才是硬道理,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有了共识。有了共识,才能产生出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记得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诗中动情地写到;小气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担仔面,台湾的担仔面,只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就是这么一碗其貌不扬,经济实惠,看似简单美味的面,其背后却大有文章。因为,它的精致用心的制作过程,不仅能成为当地人必吃的经典小吃,更有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品尝的外地人,并都能得到大家最实质的肯定,我感到无限的欣慰。为什么呢?因为我曾经有幸在它那里吃过一碗担仔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