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我的娃,一个是我的外甥,从我回家后,外甥便处在熟悉我的阶段,听姐姐天天喊我妈妈,牙牙学语的他也跟着叫我“妈妈”。
坐在餐桌前,一个包子给姐姐,一个包子给弟弟,外甥掰开包子叫他奶奶递给我这个“妈妈”,嘴里含糊地说着:“给妈妈,给妈妈。”我幸福得接过包子,“谢谢毛豆!”微笑着对着他表达我的感谢,而姐姐咬了一口自己的大包子发现没肉,眼神瞟过弟弟给我的一瓣,又看看自己的,指着我的说:“你的有肉!”我心里偷笑,哈哈,我的有肉!我问她:“要换个吗?”她接过了我的包子,她把有肉的部分吃掉了,把没肉的掰了下来,放在了她的迷你椅子上,看到她不吃了,我就随手拿了起来吃,她惊奇地看着我喊道:“你吃我的啦!”哦!我突然意识到那是她的,即使她不吃那也是她的,我居然如此随意的就拿起来了吃了!“对不起,我吃了你的,我看到你不吃,还以为你不要了……”我还试图解释,她说:“那是我的,要放在椅子上呢!”是的,我突然明白,那是她的,她有权决定吃掉或者放在椅子上,这是需要我去尊重她的。她把剩下的重新放回椅子上,然后从她手上了掰了一块给我,说:“这个给你吃。”我开心地接过,内心无比感激,谢谢你提醒我,而你做得比我还要好。
饭后,我妈妈去天台照顾她的蔬菜苗去了,毛豆见奶奶不见了,趴在楼梯口大哭,这几天生病了,明显对奶奶有很强烈的需求,我试图抱走他,带他去玩,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他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扭着身子,想要滑倒地上,我看到我的做法没有任何好的效果,就放弃了这样的“帮助”,放开手看看他想做什么,他走到门口,没有再试图爬上楼梯,他坐在地上哭,双手撑地,委屈极了,我抱着糖糖告诉她:“弟弟哭了。”糖糖想了想,说“他要姐姐。”“那我们去陪陪他吧!”我抱着糖糖走过去,我对毛豆说:“我们陪你,一起等奶奶。”糖糖则掰了一块包子给弟弟,弟弟摇着头,挥着手表示不要,糖糖自己吃掉了那块,又掰了一块给弟弟,弟弟还是摇头,我接过包子把它吃掉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毛豆渐渐平静了下来,当他看到我把包子吃掉了,就停了下来,伸手向姐姐要,糖糖又掰了一块给他,他塞进了嘴里,接着掰了好几块给他,他都吃掉了,他默默地爬了起来挪到姐姐身边蹲下,我蹲在对面,用手按住两颊做了一个“包子”给他看,他被我的动作吸引,走了过来伸出小小的手试图放在我的脸上模仿我的动作,我握起他的手按在我的脸上,做包子状,然后用包子的声音说:我是包子!他笑了……糖糖也按住了脸颊,说:“我是小包子!”“我要亲小包子一下!”我凑过去亲了她一下,糖糖表示也要亲我一下,毛豆也凑过来亲我,我也回亲了他一下,气氛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很欣慰于自己今天做了这样的尝试,让我更了解他一点,陪伴和理解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镇定剂,不同于糖糖,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特别,他有着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不是用你理解的,也不是用我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