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做的一款App,接手之前版本的首页是这样的
现在的版本是这样的
大家能看出什么区别吗?
读者:废话,画风变了呗。
我:是的,界面发生了变化,还有吗?
读者:有吗?我怎么觉得好像没有增加新的功能?
我:确实没有新增功能。那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重新设计呢?
读者:废话,变得好看些呗,之前的界面很丑很幼稚。
我:嗯,颜值的提升肯定是一方面,还有别的原因吗?
读者:#@¥#@@%&……%**……¥!
我:好吧,不卖关子了。其实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个app是如何从功能视角转变为用户视角的。
老版本的App首页,其实无非就是功能的罗列,完全没有重点。用户在拿到app之后,内心一定是懵的,这个app到底能干啥?他需要去点开各个页面尝试,然后才能大致知道App有些什么功能。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功能视角设计的首页,只关注App有哪些功能。这种视角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做出来的产品没有亲和力。就好像是个超市,什么东西都有,你自己选吧。
然而对于以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app,用户首先必须对自己想要什么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的理解App,而这种用户的数量是极少的。。。导致的情况是从首页流失的用户比例非常高。
那么新版本是怎么设计的呢?
首先,我们从用户视角出发,通过之前梳理的用户画像去尝试理解用户。
其次,去思考用户的目的,她为什么会打开我们的App,是什么触发了她的这个动机。因为我们产品的愿景是提高用户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用户大概率是想要解决自己的某些不良的心理状况,或者是负面情绪的问题。
因此,一个可能的场景是,用户为了舒缓她的负面情绪,打开了App,然后就会注意到我们的Tool Area 中的What do you feel like?(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于是用户会根据她当时的心情,被正确的引导去点击相应的模块。
这就是我们的App真正跟用户发生接触的第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点。通过这个点,我们的App就跟用户的情绪挂上了钩,为今后用户再次引发同样的情绪,从而想起我们的app埋下了伏笔。
此外,Tool area这里面其实会有一系列的工具。从最轻量级的Mood tools 到 最重量级的My Path,对于用户短期应急的需求到长期改变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所以现在的首页设计,其实是一个人性化的工具箱,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问题,能够引导他们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因此,尽管首页没有增加功能,但设计的出发点却有着天壤之别。从此,首页的流失率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