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理性和感性,人们有个刻板印象,即男人偏理性而女人更感性。果真如此吗?
还是先来搞清楚,什么是理性。
我们往往把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理性”。一般认为,感性重经验、感受,而理性重逻辑和效率,压抑欲望。
世界的万物的发展是存在规律的,重视并遵循规律的行为是理性的表现。
“春种秋收”是理性,“水往低处流”是理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理性。我们把此类称为“客观理性”,不遵守必然做不成事。
当个人目的的达成是遵循某种规律的结果时,我们可以说他是纯“理性”的。比如农民伯伯的春耕秋收。
除此之外的更多行为其实只能算“主观理性”罢了。
2
老雾讲过一个好玩的故事。
话说一个年轻人公园里闲庭信步,见一老者手执巨笔正要写字,便坐在旁边看。
老年人斜睨而视,写了个大大的“滚”字。
年轻人有点上火,你这老头,大庭广众写字还不让人看?不让人看就罢了,怎么提笔就骂人?!真实岂有此理!
年轻人纹丝不动。老人再执笔,又写了一个大大的“滚”字。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轻人血气方刚,三步并作两步,一脚把老头踹倒在地,不要以为你老我就不敢揍你!
警察来了。老人委屈又愤怒:我好好在这写字,才写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头两个字,他就一脚踹过来,我招谁惹谁了我?!
神马?……误会,误会,全是误会!
3
得知真相的小伙眼泪掉下来。但他决定踹出那一脚时,绝对不会觉得自己无理取闹,甚至会自我劝解,不打一顿还算大老爷们吗?!
这是他的“理性”逻辑。
从老人的角度,乖乖在广场写我的字,不招惹谁,打死也不会想到会无端招来一顿胖揍。这是他的默认前提。否则,知道小伙怀了打人的心思,估计老早提了水桶逃之夭夭了。
《大明王朝1566》里开头就是各方政治势力的唇枪舌战,争执不下。他们口才都很好,言辞恳切,从各自职责出发,一个说差难当、家难管还被人误解,恨不得就杜鹃啼血了,一方则抓住各项工程远超预算以致国库亏空不放。吵吵嚷嚷大许久无果。
以上种种,皆是因为“主观理性”在作祟。“对牛弹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描绘的都是这种对各自“理性”的固守。
这种固守本身,恰证实了生活中我们多数时候是主观而感性的。
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阿德勒认为: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是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和故事里的小伙一样,坚持的只是自以为是的“理性”?
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内容: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及灵性需求)。
对理论本身或有争议,但对几大需求的存在还是能够达成共识。如果你认可这点,便不难认可这句话:人的感性需求是第一动力。
感性和理性是浑然一体的,任何理性思维都逃避不了感性的支配。无论“客观”、“主观”,理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感性”的奴仆,是达成“感性”目标的手段和过程。
可见,理性的对立面其实不是感性,而是不理性。
女人因多推崇爱情和相对情绪化被认为是“感性”的,择偶中更重视脸蛋和身材而非志同道合的男人,何尝不“感性”?
事实上,纯感性和纯理性的人都不存在,前者肯定活不下来,后者违背人的生物性。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思考结合,才会演绎出完美。
某智能手机在短短几年,创造了中国本土手机营销的神话。这其中离不开差异化竞争策略、粉丝经济、营销模式等因素,而追究起来,这几项因素的使用,都离不开对用户消费心理的引导和把握,离不开参与性等感性体验的挖掘。
感性至关重要,但感性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理性的逻辑思维、自律和克制等来实现,理性的秩序思维却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在崇尚“精致的功利主义”的今天,“理性”的效率倍受推崇,成功学和“干货文”的受热捧,都是例子。
5
各人有各人的“主观理性”,“道”同而相谋者,便组成了一个群体、组织,所谓“系统理性”。
新来的人加入该群体或组织之前,须得接受其“系统理性”,比如行为准则、奖惩方式等。
“系统理性”对企业来说,是其企业文化,对社会和国家来说,是其风俗习惯、政策、法律法规等。
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比如生命至高无上,公平正义等原则,超越系统理性而接近客观理性。
然,基于其主观特性,个人理性之间及个人理性和系统理性之间,难免出现碰撞和冲突,为此需要沟通和引导。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职场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不是有效的沟通。其实,沟通的首要目的是达成对某种规律性认识的共识,或“求同存异”的妥协。
跳出自己的思维战壕,和对方对话,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现实条件下能获得什么,各自如何行动才能获取最多?
形成共同的“理性”,才有共同的行动。“开拓思路”、“开明”、“宽容”,是对他人理性的兼容,企业的“洗脑”则是系统理性的灌输。不仅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还能理解和接受他人及所在系统的,才有沟通及协作的基础。
有时个人的“偏执”、“感性”,本身未必多么偏颇,与系统理性不一致倒是真的。
比如婚姻问题上,不婚主义或丁克人群,认为个人的自由快乐是首要的;而世俗则认为结婚时结婚,该生娃时生娃,少年夫妻老来伴是幸福。
系统理性和客观理性一起,往往成为衡量个人理性的标准,比如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爱情故事必然不如成功者的创业经历吸引眼球。
只是作为个人理性集合的系统理性,同样具有主观性,其“理性”能有几分,也是待商榷了。
终归,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无关对错。
当然,若没有超越、蔑视或承受因不一致而来的压力的强大能力,为自己愉快计,便遵从好了。
注:
以前常自诩,工作上理性,生活中感性,某天突然觉的不对,百思而后有此文。
想来,工作上虽然是服从于企业的系统理性努力工作,但从自身动因来说,基本是放任随意状态,不求钱不求名,算是缺少“感性目标”,或说个人理性与系统理性未同步所致,所以也难得钱与名。
不管诸君是否认同,我算是对自己的迷茫有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