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爸爸聊天聊到过一个话题,客户总是不相信他是祖上十八代的纯江浙人。
老爸身高一米八上,腿长肩阔,国字脸,年近半百仍风姿飒爽。作为公司外派地区销售,常年“混居”广东,接触各式各样的客户,每每聊到闲话,对方总愿问:
“北方人?”
“南方人。”
“山东附近的吧?”
“江浙的。”
“那老家是北方的?”
“不是。”
零四年暑假开学前去青岛走了一遭,到之前在高铁上,L就跟我说像他这样的长度在青岛就跟扔人堆里一样,我不以为然,心说不至于。到后第二天,上街溜达,举目四望,几乎就没有一米八下的,像L这样一米八的在青岛就好比一米七的在江浙,一米九才是常态。就连青岛姑娘也是个个大长腿,如我这般约等于一米六的简直就是拇指姑娘。
至于山东人高马大,在我心里倒真从概念成了常识。
一次课上,付姐讲到企业CIS时提到东北C城某批发市场。原先发展经济建设时招兵买马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江浙地区的商人前来创业,江浙商人精打细算,温柔和气,薄利多销,短时期内就将该综合性批发市场经营地风生水起,繁荣了周边一带商圈。本城人愈发看得眼红,挤兑走了一大批创始商贩,取而代之。但没过几年,.莫名消沉,直到如今半死不活,一蹶不振。
C城商贩喜一锤子买卖,让人避之不及。
付姐提到一段偶然的经历令我们分外感同身受。因家装需要某个零件遂前往某综合市场选购,完事经过箱包区,琢磨着正好家里缺就顺便带一个,在第一家就相中一个觉着要是价格合适就买了,一问,老板张口四百,合着正常程序就开始讲价,老板又张口二百五,付姐当时心里就一咯噔,一开口就降了小一半,价格虚高太严重,怕是质量不值价,便说再去别家看看,差不多价就回来买。看了一圈没有相中的再返回问价,老板就坐在那儿也不起身,悠悠地说:
“两百要不”
“一百要不”
“五十要不”
付姐登时就炸了“你吓唬谁呢?”
倒恰好碰上过一回。去一潮街逛,朋友就进店拿起一双鞋子看了眼,问了个价,觉着略贵又不怎么中意就放下了,出来时老板娘就跟着探出店外“一百要不”,我们莫名其妙回头,来一句“五十要不”,我们完全愣住,又飘来一句“二十要不”。
大二时兼职辅导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完成课后作业,前去面试时,一个孙姓男老师接待的我们,谈得差不多时,问起家是哪儿的,我同学就接一句东北的,他边登记我们的信息边谈起了他的心得,说他不喜欢南方孩子,之前来过两个,都爱耍小聪明,人前好好表现,背后尽偷懒,说着还摇起了头。我登时心里一惊,因为自己就是个南方孩子,犯了罪似的心虚地想辩驳,终理智地压下了冲动,看着他填完了信息起身离开才感受到心里头很不是滋味。
我们喜用地域来归类一群人,冠之或特有或模糊的性格和属性。一说江浙的就抬起眼皮看的你好似浑身纹着“精明”二字,碰到个新疆人就满腹同情像是昨日才从烧杀抢掠中夺出一条命,蒙古无论大汉还是姑娘都会摔跤,就好像东北人无论老幼都吃香菜烧烤配大蒜。
同一地域人群达到一定数量时,划定的标签开始明朗;可当一个人离得足够远时,往往反背负着几十倍于他所处地域的标签。
甲和乙初到某团队时,都是说话轻声细语,平日里安静温柔,大家猜她两都是南方姑娘,得到甲认证时,人人脸上“果然如此”;但乙微皱着眉继而又笑着摇摇头时,大家简直不可思议。
记得从青岛回校的火车上隔床一个侃侃而谈自称走过大半个中国的导游说:十几年前我也在三亚买房了。要是早知道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