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与凿的碰撞篆刻汉画像石精细的纹路,匾额与宗祠的交融耳语族属世系的秘密;针与线的交织再现大汉王朝士兵的戎装,键盘与编程的配合重塑策马扬鞭的战场;魂与神的连接凸显尊凤尚赤人民的向往,解读与描绘的重叠显现当今世人的夙愿;情与舞的交融探寻女性内心形成的根源,文君与相如的连理阐释汉代婚恋的观念;播与耕的刻画显现中国农耕基本的形态,庖厨与匏尊的记忆承载千年宴饮生活的智慧;教与学的课本表达世人回归汉学的向往,冰天与雪地的磨砺感悟自然馈赠应有的敬畏。导演徐欢轻轻推开一扇通往2000年前大汉王朝的门扉,用悠远的配乐做穿越时空的催化剂,点石成金;将三维全息的手段贯穿始终,跨越时空。看天下苍生追根溯源,观各路贤士探寻密语。带领观者,以史为鉴使散落的文明,重圆破镜,将流逝的时光追忆,传承汉韵。是艺术作用于艺术,科技将艺术升华,前一秒还深深篆刻在石块上的人像摇身一变荧幕上舞动的画符。
一、悠远配乐点石成金,三维全息跨越时空。
贝多芬眼中“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黑格尔的笔下也曾书写“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是音乐,是诗书,是历史,是汉画像石——坚硬且细腻的青石从山岭上挑选、采集、搬运、打磨,再加之工匠“一斧一凿两笔勾勒”的精湛技艺,一块块承载着古人意识形态,展现汉朝人宗族意识、勇武尚力、欲望想象、婚姻观念、宴饮之乐、学习生活的石块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同千古风韵一起埋藏地底,把千年的风吹雨打世事变迁撰写成一本虽无华丽词藻修饰,却字字入木三分传递精神的历史史实。它,是凝固的艺术。质地密实的阮是凝固的物像,而阮悠长的声韵将秦汉的故事轻轻吟唱,伴着瑟瑟的琴声,穿过时空的长廊走向你。是艺术作用于艺术,科技将艺术升华,前一秒还深深篆刻在石块上的人像摇身一变荧幕上舞动的画符,无论是经过还原的成群散布在荒郊的武梁祠堂,《七力士图》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汉子,《荆轲刺秦王》中怒发冲冠的荆轲,正中梁柱的匕首,还是古人心中掌管九重天之外宇宙的神仙,在荧幕上拔地而起山东安丘沂南汉墓,为丈夫秋胡的不洁行为而投江而死的貌美养蚕女秋胡妻,舞剑表演却暗藏杀气,意在沛公的项庄,诘问孔子“都是车绕着城墙走,那有城墙给车让路”的奇才少年项橐一切经由极具风韵的配乐的熏陶,犹如点石成金般活了起来:他们或舒展筋骨用尽全身力气,协同合作将巨大的树连根拔起;或深怀贸首之仇勇猛搏斗,将赌注下在最后竭力一投,将要刺向秦王的匕首上,或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庇护下,将愿望与欲望在社会限制与责任之外无限制的满足的想象的化身,置于千里之外九重天之上的云海中飘飘乎如羽化登仙;或徘徊在滔滔江水,即使业已功成名就荣回故里,却因自己的不洁行为而丧妻的懊悔不已的秋胡;或左手持剑舞动舞蹈表演,在推杯换盏之间将暗藏的杀意传达给项王;或不惜屈身,拜有思想敢诘问敢争辩的奇才少年项橐为师,并在日后同他一起游学走访各地。他们活灵活现,生动活泼,或心怀大志崇尚武力,或饱含悲愤刺杀报仇,或充满向往渴望成仙,或懊悔不已感叹贞洁观念,或宴饮作乐挥舞刀剑,或虚心请教拜少年为师。镌刻在坚硬的汉画像石上的故事凝固在一瞬间:未拔起却奋力向后倾倒的拔树壮汉,因害怕被杀而不禁阵阵发抖不断后退的秦王,虚无缥缈不可见却羽化登仙的伏羲女娲,在林中养蚕持家的美貌妇女秋胡妻,深入梁柱之中的刺杀秦王的匕首,在两位中国最著名的老师会面的情景在站在最中间的项橐……其传达的寓意却永不磨。汉画像石已为陈迹,现代科技却将再次他们唤醒。“闻声起舞”的魔力使凝固的故事再次讲起,千百年前的怨恨与向往重开新的天地。古风古韵的配乐与现代科技的手段缺一不可,他们统筹兼顾综合运用,将凝固与静态寓意,转化为“灵动的形态”与“活的精神”。仅仅将汉画像石唤醒似乎还不能够满足人们探寻汉代的欲望,三维全息的处理手段的运用,使得沂南汉墓在荧幕上拔地而起。光明和科学的指引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曾经忽视或已磨灭的历史遗迹,在科技的强大助推下让观者即使与汉代远隔千年,却也因令人叹为观止的方法与手段使观者犹如穿越时空,全方位观看遗失古迹的内部构造,领略汉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并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发现、探索、感悟,理解汉画像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传承跨越时空向观者走来的汉代文明。
其次,天下苍生追根溯源,心闲手敏探寻密语。无论是对家族观念的追求,还是对根系支流的探寻,追根溯源总是世人应坚守的执念。生在荷兰的余望安跟着堂号“龙山”的脚步寻觅到福建厚宝村的故土,湖南琥璟明跟随心中的古人复原汉朝策忙扬鞭的士兵的戎装,游戏制作人康洪雷踏着汉画像石的足迹将汉王朝与匈奴的百年大战再现荧上,北京高卓根据古人描绘的“导引术图”改编有利筋骨活动的健身操,张露露将汉画像石当作朋友,追问与挑战汉文化的庞大题库,城坝村的陈守斌夫妇在机械化收割机收割的潮流下,坚守用从汉代延续至今的镰刀收割稻谷,甘肃某村庄开设向汉代致敬的“伏羲班”,学武术,读《易经》,写书法,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这不正是他们追根溯源的方式吗?他们也许仅凭内心对家族宗族,根系支流的渴望;对汉朝、对古代汉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追寻,对勇武尚力、侠义之道、勇武信义的“好汉标准”的情结的迷恋;对残留在汉画像石上斑驳的色迹的好奇;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姻观念的向往;对《四民月令》中敬畏自然的态度的继承;对汉代必备的“驾驶、野外生存、文化、品德、理财、音乐”六堂课的致敬。或为寻根之旅翻阅诸多资料,查阅诸多记载,准备十年余,或用接近汉代古人,最原始古老的制作工艺将复刻汉剑细细打磨,或根据有幸遗留在旱地沙漠未被流水冲刷的,画像石上斑驳的色迹深入思考,探索寻觅暗藏其中的,不同寻常的深刻含义,或用独特的方式再次讲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不求功名利禄,仅求精神交融的千古佳话,传递当今世人对爱情,婚姻追寻的理念;又或即使劳累幸苦,在炎热的稻季深夜出动,也坚持用最简单的镰刀,依靠天气土地汗水认真收割饱含农民辛勤劳作的稻谷;或在两千年前还处在汉帝国最前线的甘肃小山村中传承又拓展汉朝的学习方式......这不正是将历史放大重现,将每一块古老悠远的汉画像石,每一座静谧幽雅的宗族祠堂,每一把古韵流淌的锻造汉剑,每一段沟通古今的传奇故事......每一处富有汉朝情怀的事物都幻化成一册触手可及的活史书,再用现代的思维去感悟历史吗?是我们通过一块块看似冰冷的汉画像石,“构建起我们对祖先的亲切感知”回首过去着眼当下,“再重新审视自己”。是龚剑和李永开用古代匠人传统的制作工序,“抹去两千年间经历的变化”,放下世俗的追求,“回归原点”呈现中国传统记忆中最大的结合体。是伏羲班的孩子们通过《易经》《诗经》《千字文》《百家姓》感悟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而是“古人与今人对话的工具”的汉语的博大精深。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是这穿越时空的交汇,使得已然消亡,或正在淡化的古风遗韵重新拾起,通过各行各业的贤士心闲手敏的打造,再次将一部活的史书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再次,以史为鉴重圆破镜,时光追忆传承汉韵。当我们怀揣着一种情怀,而不单单以科考研究为首要目的时,便可静静琢磨时光流经的痕迹,便可得到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在解释汉代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述我们自己。”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如实说。我们或许总是不可避免的将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事物之上,汉画像石虽是历经千年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其的研究与解读必然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正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即将消失或已然消失的历史遗留得以保存与延续。我们带着情怀以家庭宗族为探寻点,以汉画像石为基础,便如同侧身倾听古人通过图像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故事。北京现代舞团创作总监高艳津子说:“女人观不是来自女人的,更多的是男人眼中的女人......男人借女人感到自己的力量。”历史的必然性使得男女之间不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却是要通过探访过往才可得到答案的。“其实在汉朝时男女关系是较为平等自由的,只是176年前贞节牌坊的建立使得女性在爱情与婚姻的平等上丧失了追求的权利。”我们踏过时光的长河,沿途采撷绝美的风景追忆消逝的过往——不应该以史为鉴吗?家族的兴衰朝代的更替间传递出多少源自内心的呼唤,不论是匾额宗祠所体现的世系族属,汉代男子传递的“信”“义”“勇”,汉代先人描绘的“导引图”,还是《凤求凰》中所崇尚的爱情观念,庖厨掌勺,宾客举匏樽以相属的宴饮之乐,跨越千年仍然被人们适用的节气时令、自然规律,穿越时间的长河依旧熠熠生辉的汉朝文学与学习方式。都是人类从采集渔猎走来踏过农业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漫漫征途时,对自然、对人文诉说的情话。一切都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切都仿佛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汉代风韵。回首汉朝,着眼当今,我们以史为鉴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历史关系,将消失的遗迹复原,更追忆流逝的时光,将扎根在血液中的汉代风韵传承。
伤痕累累的匾额被轻轻洗刷,火中锻造又冷却的汉剑被细细打磨,画像石上的图案被宣纸慢慢拓印,汉文化的庞大题库被静静开启,觥筹交错间更古不变的礼的思想久久传承,教学相长屈身拜师的故事默默影响世人观念。翻阅历史的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宗族血脉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文化,好汉的标准是汉人尊崇的“规矩”,从束缚坚守贞洁到开放观念追求精神契合是应被传承的婚姻观念,耕田劳作宴饮作乐更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而应保持敬畏的态度,以史为鉴将汉文化传承并拓展是应走的发展道路。这是将历史放大重现,用现代的思维去感悟历史的过程。“碎片化的时代,只有文化具有弥合能力”,一扇通往2000年前大汉王朝的门扉打开了,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悠远配乐搭建起静谧幽雅的汉代宗祠,三维全息的手段将宗祠中的汉画像石逐一呈现,天下苍生都秉持着心中对汉文化的执念追根溯源,各路贤士都发挥智慧艰苦奋斗,致敬汉朝探寻掩藏在时光长河中的密语。我们追随导演徐欢的脚步,诉说那段——有不朽的汉朝风韵呈现,贯穿古今的思想观念传承,弥合时空的科技运用的《我从汉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