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留学已经成为一个趋势,80初的一代流行工作几年出国,等到30左右去国外读个MBA,85后一代流行硕士出国,本科在国内念,期间准备各种考试,硕士出国读商科、社科、工科等等,再等到90后和95后就已经流行大学出国了。国内高中更是各种的海外直通班,国际学校也越来越火。总之,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年轻化趋势。
以前很多人会关注留学的性价吧,说目前许多留学生会回国发展,尤其是硕士出国的,回来找工作的优势并不比 国内的好多少,两年花个四五十万,但回来找了个每月五六千的工作,值吗?新周刊之前有一期讲留学的文章直指“留学,就是一种变相的啃老”。
其实值与不值,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linkedin上曾有篇文章说得很好,出国的意义在于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让截然不同的世界打破旧日的认知,让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刷新你的三观,让异国他乡不经意的境遇感动得热泪盈眶,让我们知道,曾经看到的、学到得,都不一定是对的。这些豁然开朗的瞬间,会是你这段记忆力最棒的片段。
瑞士的日子很舒服,但是英国的日子更加丰满。瑞士的同学尽管家里有钱,可是都很朴素,不讲究名牌穿着,可是到了英国,会发现英国的留学生更加讲究名牌,他们面临的价值观更加复杂。瑞士我们周末去逛逛周围的小镇,去滑雪,去登山,也会在阳光的午后在小镇的咖啡馆里聊天。我记得和朋友曾在布里格小镇露天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等了很久我点的咖啡都没有上,后来服务员对我非常抱歉,立马端上我的咖啡,并告诉这杯免费送我。对于细节和礼貌地重视,是我对瑞士最好的印象,当然还有那里风景。
我逛过了欧洲各大圣诞集市,在苏黎世圣诞集市上见到了那颗很大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圣诞树,高贵冷艳如它,那年圣诞节我和sara逛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买了一打啤酒,回她的宿舍彻夜聊天,聊我们生活,我们不可预知和迷茫的未来。还有伊韦尔东的圣诞集市也很热闹,我下班经常一个人会去逛,买chiross(忘记怎么拼了)或者热红酒,看到游乐场的灯火辉煌,周围一派热闹的景象,可仍然在朋友圈上留下“La Vie est toujours allieurs”(生活总在别处)的唏嘘感。还有奥地利、德国、布达佩斯、布拉格的圣诞集市。那年冬天,我和小伙伴走遍了中欧,在布拉格跨年,后来提姆有天找出我们跨年那晚拍的视频,真是恍如隔世。
我记得在苏黎世河边上看到一个年长的女人在冷冻天微笑地喂着鸽子,让我感受到了寒冷冬天的惬意与温暖;halloween晚上和朋友在布里格小镇上里地酒吧一个接着一个逛,也会放纵自己和瑞士帅哥热舞;还有和Joanna一起半夜两三点在蒙特勒湖边一直逛,冻到不行的时候在Fairmont附近的酒吧感受到温暖刹那的幸福感;平时周末和朋友到米兰逛街,或者去domodossola吃日餐;在学校负责过两次event;与朋友精心打扮后去参加宴会;第二个term break在迪拜safari玩到疯,那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沙漠中的落日,一切都美得不像话。。。
这些点滴的瞬间实在是太多了,我无法一一用语言描述。当然也有许多痛苦的时光。那年找实习,几乎快绝望,我在宿舍因为这事和麻麻打电话止不住的哭。还有那年和姐妹吵架,我们实习后各奔东西,将近两个月没有任何联系,后来有一次我去纳沙泰尔逛,在一个中餐馆的露台上拍照时恰好她也在那个露台上吃饭,于是我们就这样命运般的相遇了,也冰释前嫌。到现在我们偶尔也会联系,她一直是我遇到的一个堪称为奇女子的人物。家境优渥,父亲是商人,在餐饮业金融业都有涉及,因此她看事情的眼光也独具一格,不得不说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做事果断大气,有底气也有眼光,虽然现在还很年轻,但是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她一定可以像她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有魄力的企业家。还有那年在实习遇到的种种苦难和辛苦。这些磨难不一定以后的职业生涯上有多么大的帮助,但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一段经历。
后来,我到了英国。刚到英国真的非常不适应,仿佛从天堂跌入人间(当然回国就感觉是从人间跌入地狱了)。瑞士环境优美,天气也不错,英国天天下雨,尤其是曼城,已经被称为rainchester了。我排斥和厌恶这里的一切。刚到的第一个月,手机被沿街抢了!!!还是专业小偷骑单车从我身后趁我打电话的时候直接伸手从我手中抢的!!!我追了几步,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W..T..F..后来还报警被带到警察局录口供。警察问我要我手机邮箱的密码进行追踪的时候我还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给,典型的英国人很傲慢的回答“of course you dont need to tell me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your phone back.”(大致是这个意思)当然我告诉他以后最后也没有帮我找回我的手机。公交车上,英国的青少年坐在后排笑得很大声,一点也不怕打扰的旁边的人。在Piccadilly广场上,一个陌生的英国人突然走到我面前对我做了一堆怪异动作然后离开或者趁我走路在想事的时候突然凑到我面前吓我一跳。还有我在餐厅外打电话的时候,不友善的英国人故意撞我好像要抢我的手机。总之,英国人的不友善、不礼貌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非常没有安全感。
可是后来我却渐渐喜欢上在这里的生活,宁静却给了我充分地时间思考和读书,内心煎熬却让我在日后格外的怀念那样的痛感(受虐倾向极其严重)。我开始了日复一日非常规律的生活,因为不用上课,写论文的时间全部自己安排,隔一段时间约导师聊一下论文进展。那段时间我基本早上7点到了图书馆,搜资料学习SPSS,下午四五点回到宿舍,然后围着宿舍旁边的亚历山大公园跑步回到房间练瑜伽。中午要么中餐一顿套餐,要么subway,要么自己做个三明治在图书馆吃。生活很单调,但是内心很丰富。偶尔去游个泳,健个身。或者和S两人为犒劳自己出去大吃一顿或是和朋友约着去哪里玩。渐渐地,我发现英国的美是隐藏起来的,它不像瑞士的美是坐享其成的,你只要一睁开眼就能看见她所有的美。我的好奇心在这里被打开,我会开始看BBC的英国史,我会去这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逛,或者某些文艺有底蕴的地方看看有怎样的故事。这里人的更加多样化,我遇见一个人他带着我到gallery解释这些画作如何欣赏,会和我讲他曾经在美国开飞机的故事(虽然后来我证实这人的品行有些问题)。我和S曾和一个英国帅哥晚上出去一个酒吧接着一个酒吧的换着聊天。他们的生活都很自在,很多都依着自己的想法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辞职背上行囊出去旅行。不是每个人都会谈论车子房子票子,他们会谈兴趣谈经历谈各种有趣的事。他们大多都有特立独行的性格和生活。不评论别人的生活也不强迫别人的意愿。
英国大地上风景也确实美丽,但是那种美丽总是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获取。苏格兰史诗般的山川岛屿,英格兰壮美的白色悬崖,铁路上的风景,博物馆里丰富的精神地带,伦敦的话剧和泰晤士河的热闹。没有经过一番寻找和了解,你怎么能体会得到英国生活的丰富?
六月左右,夏天到了,温暖的阳光一扫以往的阴霾。午休时候图书馆前面的草坪上坐满了学生,在看书在聊天在午餐,宁静温暖美好。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年,但这里的收获和成长却比瑞士的一年半更多。我从这里认定了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不论是再度进修还是多方面知识的开拓和越多都是必须的。也是从这里,我爱上了跑步,这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锻炼意志力和感受身体力量的方式。也是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人对我的重要性,无论你身边来来去去多少人,家人无论何时都会陪在你身边无条件的支持你。也是从这里,我厌倦了流浪的生活,希望找一个终点好好耕耘自己的生活。
留学的故事结束了,可是生活却才刚刚开始。去瑞士之前我看了刘瑜的小说,里面有一篇《月亮和六便士》的书评,我在微博上摘抄了其中一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我当时满怀希望的向我的月亮奔去,渴望找到那种“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的感觉。此时此刻,我正捧着《月亮和六便士》读着,小说中查理斯在画画的时候灵魂在经受着痛苦的折磨,有一种强烈的力量死死的拽着他让他挣扎在这种煎熬里不得脱身,可他无所谓他人的看法,在这样的痛感里得到了永生。回来以后的一年中,我却迷失在了他人的价值观里,努力想挣脱现实的一切,却发现国外的状态和生活其实不可复制。现在,我也处在灵魂深处的折磨中,一方面我很想尝试自己的选择,可是却在害怕自己无法坚持,另一方面,我想要么听爸妈的算了,可是却无法容忍自己的懦弱和接受自己未来的不从心。可是回想过往的生活,那种挣扎中的痛感却是最叫我记忆深刻的时光,我想或许我适合在压力下成长,因为我向往在挣扎和洗练之后获得领悟的灵魂。查理斯在终期一生的追求中都是穷困潦倒痛苦煎熬,可是他的灵魂却是无比的自由。
(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