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0 大同 星期四 晴 (0℃/-20℃)
(简书日更160天/总日更1562)
曾有一段时间,年轻人似乎与鲁迅渐行渐远,这或许是因为应试教育中那些陈陈相因的讲述所造成的刻板印象。
因为应试教育,我们才有机会接触这么多名诗美文。离了教材,还有几人会去主动翻书呢。与其说是教育本身,不如说是教育者、考试方法让我们生出来刻板印象。
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名篇妙笔,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我们的打开方式出现了偏差。把过多的精力用于抠字眼和琢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于死背书,使得我们在与美文邂逅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抵触和抱怨,从而与它们擦肩而过。
初高中时非常厌恶应试教育,厌恶至极,对素质教育赞不绝口。10年后来看,我要赞扬当时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领进门,对于一些人物一些事件自然而然评价有一定偏颇,但有了基础的了解,才能让后续学习者继续深究,探讨。没有应试教育,或许肯定了解不到这些人物,更说不上是否刻板了。
尽管他按照名医的指示,费尽心思寻找各种药引,但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这让年少的鲁迅对中医产生了质疑,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不仅那个年代,现在也是大多数,什么专家中医都多多少少参水,搞得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好的中医看病,特别是那些专家说的那些什么养生方法,还有各种太骗人了会推荐一些不实用的药,没有防范心的老人就是这样被骗的。假冒专家太可恨了。
相较于身体的疾病,精神和灵魂的疾病更为可怕,也更需要救治。
身体的疾病有症状,会引发痛苦,所以人们会及时求医,但是心理的疾病无声无息,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病了,就像人们总觉得自己不会有错,错的都是外部是别人。
冷漠也许就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文化的缩影,中国有古话叫做抢打出头鸟。每个人也都不是圣人,他今日出头可能会赢得赞美但赞美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一片荒芜,口头的赞美某种程度上一点用也没有。
后来也成为了学界调查和争论的一个问题。
创作本身就不是完全纪实的,更不论人的主观情感。迅哥当时所处的岁月,战争是真的,同胞的死亡是真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一亚洲国家战胜白人的羡慕也是真的,祖国的屈辱也是真的,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