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影《芳华》热映,看完之后感触颇深,于是又买了书来通读。书中的部分剧情与电影不太一样,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而且书中的有些背景比电影交代地更为透彻清楚。
《芳华》故事中的男一号非刘峰莫属,书中的其他人物和故事都在围绕更加鲜活地衬托刘峰的形象而设置。书中无处不在凸显刘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其他人不同的“好”,甚至可以说“好”得格格不入,同时又时常都在分析这份“好”给周围人带来的感动、而后被视为普通、再被视为理所应当、再被怀疑、再后被背叛批判、被彻底扭曲为“坏”。
分析刘峰,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也属于心理学中的“迎合者”。
1.迎合者的生命逻辑
故事中的刘峰处处为别人考虑,吃饭专门夹煮破了的饺子皮,把好饺子留给别人;炊事班的猪跑了,首先想到喊刘峰帮忙;哪里的墙掉漆了、地板松动了都是请刘峰来修;连棉被里找针这种活儿他也欣然帮忙;炊事班马班长娶了城里媳妇买不起沙发装点门面,他做免费劳动力自学技术为他打了一套沙发;有大学进修的机会也是大义让给其他同志……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仿佛生来就是一个为别人而活的存在,而唯独不考虑自己的需要。
分析这些行为现象背后的动机不难知道,他其实是想通过做这些好人好事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同时,再往深处剖析,其实还暗含着这样的生命逻辑:“我这么为你考虑,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坏人。”或者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迎合者的生命逻辑”。
不过,有些迎合者太想做好人,在关系中难以意识到自己“好”的背后有威胁性的C信息存在。
2.迎合者难以收获深度关系
故事中的刘峰那么“善良”那么“好”,按理说应该周围会有很多人喜欢他,每个集体都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这样的人。
可现实却是至始至终他都难以收获别人的正眼看待;
……因此只要刘峰提醒一句:“腰里使劲儿,啊。”我们就会给他白眼,越发不使劲,全由他搬运。
我们停止给刘峰白眼,是他当选全军学雷锋标兵的时候。……我们中的郝淑雯是最后一个对刘峰收起白眼的。……
几乎没有人真心对待他(除了同为鄙视链最底层的何小曼);
而他也始终没有融入到集体之中,被集体当正常人接受。
……“他怎么敢爱我”……
郝淑雯又逼问一句“干事和参谋爱得,人家刘峰就爱不得?”
林丁丁嘟哝说:“他……就爱不得。”……
丁丁冒出一句:“好你怎么不嫁给他?”
小郝的脸上也出现一种被恶心到的神情,并且为这恶心吃了一惊。雷锋千好万好,跟他接吻恐怕接不了的,会恶心了雷锋,也恶心了她自己。
……奇怪的是,我也觉得跟刘峰往那方面扯极倒胃口。……
甚至因为一次小小的表白“触摸事件”被集体背叛、批斗、彻底扭曲为“好”的对立面。
这其中的原因,作者在书中也进行了分析推理。
如果雷锋具有一种弗洛伊德推论的“超我人格(Super-ego)”,那么刘峰人格向此进化的每一步,就是脱离了一点正常人格——即弗洛伊德推论的掺兑着“本能(Id)”的“自我(Ego)”。
反过来说一个距离完美人格——“超我”越近,就距离“自我”和“本能”越远,同时可以认为,这个完美人格越是完美,所具有的藏污纳垢的人性就越少。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测、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魅力所在。
相对人性的大荤,那么“超我”却是素净的,可碰上的对方如林丁丁,如我萧穗子,又是食大荤者,无荤不餐,怎么办?郝淑雯之所以跟军二流子“表弟”厮混,而不去眷顾刘峰,正是我的推理的最好证明。
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英雄标兵,一旦他身上出现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
因此,刘峰已经成为了一种别类。试想我们这群充满淡淡的无耻和肮脏小欲念的女人怎么会去爱一个别类生命?
而一个被我们假定成完美人格的别类突然像一个军二流子一样抱住你,你怪丁丁喊“救命”吗?
我们由于人性的局限,在心的黑暗潜流里,从来没有相信刘峰是真实的。假如是真实的,像表面表现的那样,那他就不是人。哪个女人会爱“不是人”的人呢?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迎合者虽然容易被人夸奖说这个人真好,但他们很难收获深度关系,因为大家和他们相处时会有各种不舒服。因为他们不真实,毕竟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像从他们身上剥离掉一样;也是因为,迎合者特别容易给别人制造内疚感,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3.大家常常倾向于远离迎合者
和迎合者在一起,你虽然容易收获好处,但你容易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是个混蛋,如果你不接受这种自我感觉,那你势必会远离他们。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还会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4.迎合者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故事中刘峰一直暗恋林丁丁,一点一点省下糖票、粮票为她做甜品;为了丁丁通过入党预备期做工作,反驳别人说丁丁过分追求个人成功的评价(这基本上是全书刘峰唯一一次正面反驳他人、与别人对抗,他之前一直采取的是帮忙好事或者默默化解、避免、逃避冲突的方式);连表白都为对方着想,等待几年,等对方入党再提,怕影响对方进步。
最终,在刘峰看来“蓄谋已久”、其他人看来“突如其来”的表白,让他和林丁丁的关系、和这个集体的关系、和美好前程的关系彻底断裂,从此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5.如果你是迎合者,应该怎么办?
一是正视自己的需求,让“好”和“坏”的能量都在身上自由流动。
迎合者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他们往往自尊水平较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小心翼翼地讨好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只敢表现自己身上“好”的能量,而把“坏”的能量如潘多拉的魔盒一般死死摁住、紧紧压抑、层层包裹,不敢打开,怕其中的恶魔一不小心跑出来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
而正是这样的压抑让人觉得他们不真实,无法与其坦诚建立深度关系,同时,自我压抑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也容易让自己有耗竭感、然后对内攻击自己、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抑郁崩溃。
此时要正视自己的需求、负面情绪甚至一些“坏”的想法和能量,承认它是自己的一部分,慢慢让它们在安全的环境或关系中流动,让这些“坏”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照、甚至被满足,那么这些“坏”也就可以转化为“好”,从而滋养自体,让人逐步由内而外散发出自信和热情,与他人建立起健康的深度关系。
二是学习、尝试其他与别人亲近的方式。
如适当尝试采用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即“依赖者”的逻辑方式,适当示弱,与周围人和谐相处;尝试采用权力的投射性认同,即“支配者”的权力游戏逻辑去引导、帮助弱者;尝试采用性感的投射性认同,即“诱惑者”的逻辑方式去融洽恋爱关系等。
愿我们都能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