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那座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祭坛,待史铁生出生,然后又看着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与地坛》,是一段对感恩母爱的叙写,更是一个灵魂对生命的审视与深思。

  初识史铁生,缘于一篇传记。“职业是患病,写作是业余”,这样的自嘲背后,其灵魂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存在?

  中国的残障人士数量将近一亿,多数靠着政府福利过着无自理能力的生活。犹记得第一次踏入养老院时,入眼的残疾人场景带给我的震撼。见我进来,他们有的人感到新奇,眼里泛着微光,而更多的人抬了抬头,眼神飘忽不定,脸色中透着茫然,片刻间又纷纷垂下眼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种命运,两种人生。史铁生和他们,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

  怀着这样的一颗好奇心,我读完了《我与地坛》。

  有人说,看书,更多的时候是在体会他人的痛苦。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身边人都应是平凡的,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中追求幸福。孰不知,平凡对少数人来说,已经是幸福的定义。

  看完《我与地坛》的那段时间,我连着看了几本同类型的书,主人公都并非“平凡”之人。他们或相貌丑陋,或患病患癌,或受心理障碍,或被命运羁绊。我渐渐开始明白书中的那段话了。“没有了残疾,健全便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而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人们常常对残疾人抱有同情,却不知道他们所给予的怜悯,已经是对残疾人的偏见。差别,永远存在。

  但是,被命运选择的人,并非失去了选择生活的权利。

  史铁生的一个朋友说:“别看史铁生天天提生啊死啊,其实,他比谁都更热爱生命。”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同多数残疾人一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了。他有过烦躁、有过愤怒,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却并没有止步于此。治愈他的,除了温暖如春的母爱,还有地坛。

  地坛于史铁生,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他观暴雨骤临,待秋风忽至。一切烦躁、不安,都渐渐得到安抚。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史铁生没有残疾,那一定不会有《我与地坛》中的感悟。一个人在独处的沉寂中,更容易看到时间。

《我与地坛》是一首诗,它的文字很美,美到我每看一句就禁不住想放声朗读,反复摘抄。《我与地坛》是一部史,它记录了史铁生一生中遇到的人、见过的物与心中的哲思。

  看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命运这个话题,之于我们学生太过沉重。但生老病死,就在我们身边。最初是别人,最终会是自己。我想,对生命,史铁生已经在《我与地坛》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生命,史铁生已经为我们解答了太多。而我们唯有用心去筑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累了,就歇会儿,或许能找到照亮人生的明灯。

                                                                  万知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上书,闭上眼。我听见风在吹,听见小号,定音鼓,大提琴,圆号和长笛的合奏。听见鸽子的哨声,听见冗长的蝉唱和树叶哗啦...
    采臣Allen阅读 769评论 0 6
  • 我已不再地坛,地坛在我。 地坛之于史铁生,不是一个地点,一个在地图上可以找到的点。它是一段再也回不去,却又可以说一...
    胭脂翡冷翠阅读 1,121评论 0 1
  • 提及史铁生,恐怕现在的很多人对这个名字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的,他们已经遗忘了或者说从未看见过这个名字,这无疑是种悲哀...
    风挽尘阅读 528评论 3 2
  • 初次遇见这部作品,是听书时不经意间听到的,当时便很好奇究竟是有何经历的人才写得出这番动人朴实的文字,每听一次,即便...
    潇潇黄叶阅读 1,278评论 2 3
  • 世间最残酷的莫过于时光,她总是无情的将一切轻轻拿走,最后什么都不会给你留下。年轻的心总是无法安定下来,总是想着东走...
    千夜凡尘阅读 1,0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