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日早晨去买菜,觉得很冷;一到菜场门口,就撞到一片耀眼的红。听人聊天,才知道那天是腊八,原来离年不远了。那些春联福字让我泪流满面,我好想好想那个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人,可是她走了,我们家也不能贴春联福字了。
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就开始忙年。
虽然平时家里一直窗明几净,但是年前还要更仔细地打扫,高到棚顶,低到柜子下面,决不能出现一处死角,大家齐动手,总指挥是母亲。我们兄妹每人会有新衣服,都是母亲出去买的,但是她自己还穿旧的。吃的方面母亲喜欢细水长流,不会过年鸡鸭鱼肉,年后吃糠咽菜,但腊月二十三小年、还有除夕初一初五,这四天雷打不动吃水饺,如果肉不够,那就菜来凑,倚仗粗粮细作的高超本领,母亲的素馅水饺不输给别家肉馅的。
顺应节气,尊重节日,让生活有仪式感,这是母亲的生活态度。腊月二十八蒸胶东排骨包,从我记事起就没有间断过。我读高一时,母亲让父亲去买排骨,结果他给我买了一双黑色绒面棉鞋。原来父亲被小偷偷走15块钱,他一气之下为我买了双鞋,说总比被偷走好,结果忘记买排骨。我不记得那年没有排骨的排骨包的味道了,只记得比哥哥和妹妹多了双新鞋。
吃过二十八的排骨包就一定要把春联福字准备好了。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总有乡邻找他写春联,条件好的带红纸来,条件差的空手来。母亲总是笑脸相迎,端茶送水,拿出瓜子和水果。小心眼的我看见人家啃冻柿子冻梨会很心疼,但是看见别人对母亲感激对父亲崇拜,我又很骄傲。很多对联让我牢记于心:“松竹梅岁寒三友,天地人一体同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联散发喜气和春意,贴春联却是苦差。四十多年前,东北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我家住平房,春联福字要从堂屋一直贴到院外的大门框上,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先要用面粉熬浆糊,这也是技术活,通常是奶奶或母亲动手。然后是把浆糊刷在春联福字的背面,这个我和妹妹也可以。风一样的速度冲到院门口去贴的任务一般由哥哥来完成,因为稍慢一点,刷好的浆糊就被冻住了。一家人各司其职,贴好春联福字就开始准备除夕的团圆饭了。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管是钱多钱少,菜多菜少,母亲准备的年夜饭总是最好吃,最像样的。
饭一年比一年丰盛,餐桌边却总是有缺席的人。我远嫁外省,哥哥又经常在国外,父母不知道多期望我们能在除夕团圆。可正像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总以为相逢会有时,父母会寿比南山。今天才发现,这是美好的愿望,也是自己不孝的借口。
亲人离开,才发现最无意义的是“悔”。
今年春节,坚守在家里几十年的母亲永远缺席了。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亲人离世,家里不能贴春联。母亲的在天之灵是不是希望这样,我不得而知,我倒是希望天国里也要贴春联,母亲一定会贴,以此保佑我们,让我们的生活依然红红火火。也许,事实是,母亲在这个家庭里,永远不会缺席……
侄女晓侃说,从此我们也做那个把新桃换旧符的人,子孙绵延,代代相传,福泽不断,以此告慰我们最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