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20岁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对于考中的举人都把当届的主考官敬为老师,这是在古代有这不成文的规定,谁当这届的主考官,考上的人都是主考官的门生故吏了,考中之后,都要去拜访主考官的。苏洵父子三人来京城之前,就已经仰慕欧阳修已久,苏洵在四川的时候,才学闻名,托友人张方平把自己的文章呈给欧阳修阅览,这次携儿子进京赶考,也是专程来京城拜见欧阳修。苏洵的几篇托人呈上的文章,欧阳修看完也非常喜爱,特意呈现给皇帝看,并在皇帝面前建言,希望皇帝能安排个职位给苏洵,以示人才不可流失,皇帝当时没有处理这件事,就耽搁下来了。苏轼如今和弟弟子由都中了进士,也都有做官的资格了。古代的士林之人,尤其是考中进士的,离朝廷安排官职的时间,都有一段缓冲器,这些士子可以借此间隔时间去外面郊游,也可以借此机会认识一些官场朋友,文人雅士,以便扬名于世。苏轼兄弟因为科举文章写的好,一时闻名于市,当时很多文人都争相阅读,更希望一睹苏轼兄弟的尊容。
在京城风光几个月后,等待朝廷授予官职。苏轼的第一份任命是在仁宗嘉佑三年,任陕西凤翔大理评事,通判。也是属于基层县里的官职。通判的官职,仅次于州官,属于地方官职的二把手,可以独立的行使文书,直接上奏朝廷,也是起到监督正职和协助一把手的官员。这个位置,很多知名的前辈,如范仲淹,欧阳修也都经历过,也是向上攀升的履历官职。苏轼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直到仁宗皇帝驾崩,新任的英宗皇帝比较器重他,想提拔他直接为翰林学士,这样的高升,也是进阶太快了。因为英宗仰慕他的才华,想擢升他,但当时的宰相韩琦没有同意,上书皇帝,拒绝这样的升迁,说苏轼资历不够,需要历练一段时间,也是为他考虑。最后,苏轼被安排在朝廷的文史阁里当差,充当皇家的图书馆管理员了,苏轼也借此机会阅览珍贵的文物和书籍,名人手稿,名家字画。
就在京城皇宫充当史馆管理员的时候,苏轼的妻子去世了,苏轼悲痛万分。直到前妻去世十周年后,苏轼写了一篇悼念亡妻的美文。抒发和前妻的新婚恩爱的日子,追思往日的夫妻感情,怀念失去的爱妻。其文文词感情真切,意境凄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去世后,次年,苏轼父亲苏洵也病逝。兄弟二人不得不辞官回去丁忧守孝。从京城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四川,也是千里迢迢,一路水陆交通,异常艰辛。古代丁忧守孝是三年,一般当官之人,必须辞去官职,等守孝三年后,就可以复职,一般只要守孝27个月,可以继续做官和婚配了,在丁忧期间,不准婚娶,也不准大吃大喝,声色娱乐。宋朝比较注重孝道,对于居丧期间都需要考核的,回奏朝廷。苏轼因为丧偶,等守孝三年后,也需要续弦,就娶了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为妻。苏轼比王氏大11岁,此时,王氏刚好满20岁,苏轼前妻去世,留有一子,也有9岁了。
英宗赵曙在位4年便去世了,英宗本是仁宗皇帝的侄子,仁宗无子,过继英宗来继承帝位,英宗本名赵宗实,后赐名赵曙,也是仁宗和大臣商议的结果。仁宗在位多年,都一直没有立太子,直到自己病危的时候,才选择了赵曙,也是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前期跟后宫曹太后有过节,英宗继位之除,担心被废,生了一场奇怪的病,疯疯癫癫的,群臣不得已,让曹太后听政,后来,英宗恢复正常,可以亲政了,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曹太后才把大权交给英宗自理。不料英宗在位4年就驾崩了,传位于太子宋神宗。这年轻天子神宗皇帝,继承皇位开始,就想大干一场。因为前面仁宗皇帝庆历期间,范仲淹的新政没有改革成功,到了神宗在位,他想再一次的改革,恢复宋朝的军事实力和国富民强,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州郡,以及对付西夏国。年轻皇帝对于江山社稷是充满了激情,想依托托孤老臣协助,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不料,老臣都是守旧派,不想大动干戈,神宗为了改革能大刀阔斧,提拔不少锐意改革派进入两府(中书省,枢密院),特别提拔了敢于改革的新派人士王安石进入中书省,直接当宰相。历史上的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正式登场,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
宋朝名相辈出,仁宗皇帝在位40年,很多知名人士,宰相先后有吕夷简,晏殊,富弼,韩琦,枢密院有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当时文章绝伦之士充任两府。仁宗去世后,英宗在位4年,宰相主要是富弼和韩琦领衔,枢密院主要是欧阳修领衔主政。后来,欧阳修因为英宗的生父赵濮死后,如何给予死后追尊的问题,进行了一场争论,中书省和御史台进行了朝堂相互攻击,最后,虽然中书省占了上风,罢黜了一批谏官,但留下了后遗症,那些谏官,御史私下密谋,开始攻击权势稍弱的欧阳修,最后竟然用流言蜚语来肆意诋毁欧阳修,说欧阳修私通其长子媳妇,丑化欧阳修,经过这样的恶意攻击,欧阳修进行了反击,最后在皇帝英宗的支持下,虽然证实了自己的清白,惩罚了那些谏官,但这场争论,彻底让欧阳修对于自己在朝堂担任宰辅大臣深感惶恐,为了自己的一世清白,欧阳修也萌发了急流勇退之意,多次上奏希望皇帝能准其外任,去颍州(阜阳)上任,想在那里养老送终。
神宗皇帝当政,欧阳修已经恩准外放颍州就任,对于王安石变法,他也没有过多干涉,主要是因为王安石也是他的门生,对于晚辈学生现在当上了宰相,进行一场改革,也是作为老师的一种荣誉。欧阳修想到了过去自己辅助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的事迹,觉得改革是当务之急,只要能富国安民,不扰民,也就是善政了。但对于王安石改革的一些措施,也感觉到了不合适,尤其是“青苗法”,觉得不可推行。另一方面,当时王安石改革之初,阻力很大,都是过去的老臣反对,也是欧阳修的同事兼好友。王安石变法,废黜了不少反对派老臣,这个时候,欧阳修也不方便出面带头干涉。最主要的原因,欧阳修已经意识到自己到了这个年纪,也需要安度晚年,何况,欧阳修当时还有眼病,身体也不大好。最后,他采取静观其变,在他的管辖州郡没有施行“青苗法”。也是间接的反对新政了。王安石对老师这样的公开发对新政,也没有追究,皇帝也体谅他年老公忠体国,也不忍心加罪与他。
王安石变法期间,凡是反对的大臣,都贬谪外地,司马光,苏轼这样的文学名人,也不例外。当时,王安石是神宗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改革派不允许守旧派反对,遇到障碍,都需要进行打击调任,确保新政能畅通进行。本来,王安石也有心想把德高望重的老师欧阳修请回来一起参与改革,写几封信邀请,不料欧阳修已经彻底厌恶了官场,退意已定,也就没有答应去京城任职,神宗皇帝多次邀请,也不来就任,最后,王安石也觉得老师也是内心抵触反对新政,不再邀请欧阳修上京为官。
苏轼初次被贬于何地,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