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51天。
说到机器人,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各种科幻电影,动画片里的机器人。它们有的帅气强大,装备着威力无穷的武器,是人类士兵无法比拟的完美兵器。
如《终结者》当中和人类大小相仿的杀手机器人“T系列”。或者像《环太平洋》里那样宛如天神下凡般的巨型机甲。有的则忠诚勇敢,同时又憨态可掬,体现了作者赋予它们的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比如《星球大战》当中的BB-8,或者是经典漫画《哆啦A梦》当中的机器猫。再有的则似乎不是那么地走运,大多一幅锈迹斑斑,残破不堪的样子。
在它们的世界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太多的幸运。比如《机器人总动员》当中的清洁机器人瓦里,无论如何这些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机器人的想象,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隐担忧。
当然,目前这些担忧似乎还无甚必要,我们身边那些贴有智能标签的语音助手,距离实用和泛用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论智力程度可能还比不上三四岁的小朋友。回答我们的问题时经常错误百出,颠三倒四,令人捧腹。似乎除了查查天气,订个闹钟之外难堪大任。而身边的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不是晕头转向地满屋子乱跑。就是卡在沙发底下的某个角落等着被解救。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他们对机器人的喜爱可能更加地单纯一些。机器人最吸引他们的地方莫过于充满未来感的外形。齿轮和液压杆传动的声音,让人热血澎湃。精密复杂的内部结构,又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在这个让人着迷的世界里,战争和冲突几乎是永恒的主题。但小朋友们从来不会担心,因为有坏的机器人也就一定会有好的机器人。而且,坏人坏得纯粹,好人也好得单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结局也总是光明的。
因为在这里,机器人只是外在的设定,是故事的载体。背后的善恶还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那么机器人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吗?人类能否和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和谐相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关系。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科技的进步不是线性的,其发展往往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曾几何时,我们的手机还是笨重,功能单一的模样。无人驾驶还梦幻得如同遥远的未来,而现在我们手中的手机在性能方面比阿波罗登月飞船上的电脑强大了几万倍。无人驾驶的普及似乎也只待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成熟和落地。
所有这些巨大的进步,都在悄无声息中倏然而至。放眼历史,像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机器人的概念最初也是诞生自文学作品当中。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首次使用了“Robota”一词,用来指代机器人。“Robota”是捷克文当中苦工劳役的意思,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看法。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也就是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在不违背第一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三定律的提出,体现了随着机器人的发展,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态度的转变。虽然还强调对于人类的绝对的服从性,但也开始注重机器人对自身的保护。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彼时的机器人更多地存在于科幻作品,而非现实生活当中。
但理论的发展为之后的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结束后,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将机器人理论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后,1954-1978年间,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诞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投产使用。传感器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
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民用市场的重视,1984年至今。乐高,、本田、索尼等大公司纷纷投入研发,涉及益智玩具,家居清洁,情感陪伴等诸多领域。短短的几十年间,机器人已经走出了文学作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西班牙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机器人鉴酒师,其电子舌上的传感器,能够甄别筛选出不同种类啤酒当中的各类离子的数量,配合机器学习的算法,就能够鉴别出它所品尝的酒的分类。看来啊,有朝一日,我们说不定可以和机器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聊一聊生活的酸甜苦辣。
如此看来,机器人的智能化算得上是可预见的未来。对我们而言,是时候主动去追寻技术的脚步。至少,我们应该对前面所提到的那些问题有所思考。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关于机器人的许多问题尚且难下定论。
首先,有的人相信,机器人和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进而实现人类在劳动力方面的解放。但反对者认为,历史上的几次技术浪潮,虽然在整体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还是没有让所有人获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其次,许多人担心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强调体力和机械重复的工作。因为机器有着人类无可比拟的精确性,服从性。相比于人类,更是有着无穷无尽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除非出现故障,否则可以不知疲倦地永远运转下去。
更不必说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自主撰写新闻稿件了。着实让人替身在相关岗位上的人们捏了一把冷汗。但也有人认为,机器人在发展过程当中,虽然会抢走一部分人类的工作,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况且,现阶段的机器人所做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人类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所以我们并不需要过分的担心,只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转型方面有所调整就可以了。
再其次,人类脆弱的肉身,在日新月异的机器人面前不免显得有些落伍。于是,有些人幻想着将机械植入身体里,从而强化肉身,使得肉眼凡胎的人类,能够更高更快更强。将人脑和互联网连接,或者植入一些芯片,帮助我们计算和思考,就可以使人类拥有几乎完美的记忆力,知识储备,还有计算能力。
但伴随着这些听起来颇为美妙的设想而来的,是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质疑声。机械化的人类还能称之为人吗?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拥有智能的机器人也应该和人类一样享有人权吗?
显然,目前我们还很难回答上面所说的这些难题。尽管许多机器人迷,科幻迷们渴望寻求答案。但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可能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解答。
我们当下能够做的也只能是多多关注思考和讨论。可喜的是,我国对于青少年在工程技术上的教育,即使是放在国际环境当中也是走在前列的。前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现在又有着各式各样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很好地激发了青少年对工程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更值得骄傲的是,根据调查显示,硅谷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或者是从业者当中多数是华人。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杰出成果。
有家长朋友们可能会问,自己家的孩子就对机器人很着迷,但苦于年龄比较小,掌握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尚且有限,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今天分享这本书《DK遇见未来:机器人》。它是英国DK公司的最新力作,选题新颖,印刷精美,又在内容详实的同时兼具相当的趣味性。这是一本专门讲解机器人的优秀图鉴式的百科全书。
书的封面就十分地吸引人,一个大大的充满未来感的机器人。精美的印刷工艺,将机器人的每一处细节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伸手摸一摸那些复杂的管线,还有液压装置。又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个机器人,仿佛下一秒就要从书中走出来一样。
翻开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更是精彩,机器人的话题虽然经久不衰,但对于一本讲述机器人的书来说。只有内容足够新奇,才能够吸引人,毕竟这是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领域。
而这正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里面采用的内容不求最新,但求更新。一些新近诞生的机器人及其案例,甚至就发生在2018年。另一方面,本书在编著的过程当中,还邀请了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特许工程师,英国科学作家协会会员露西·罗杰斯作为顾问,很好地保证了书中内容的科学性,还有权威性。有趣的是,露西·罗杰斯同样是《机器人大擂台》的评委。
回到这本书,书中把机器人的奇妙世界细分为了23个专题。被读者逐一讲解。卷首,开宗明义地回答了小朋友们最好奇的几个基础问题。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是怎样工作的?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等等等等。
在回答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之后,又根据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分类,详细介绍了多达86款机器人。相信一定能让所有的小机器人迷们一饱眼福过足瘾。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为书中的每一款机器人,都附上了规格面板,里面包含了机器人的产地,高度动力,制造商等数据。让小读者们的阅读体验如同巡礼般再上一层楼。
这样的一本书,精美的插图自然必不可少,不仅有机器人的高清大图,也有相应的结构图,原理图,对比图等等,全方位呈现出每一款机器人的特点和独有的魅力。书的背后有贴心的术语表和速查索引。既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小朋友们的求知欲,又充分体现了本书作为一本百科的工具性。
但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一本堆砌资料的寻常百科图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它还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机器人故事,从古老的自动机到最新的机器人,简直就像是一部有关于机器人族群的历史书。也正是因为如此,本书才会自信地打出“遇见未来”的标语。
这样的一本好书,每一位好奇心旺盛,渴求新知的小朋友都不应该错过。相信每一位小朋友在读过这本书之后,都能够对机器人的工作感知,移动,决策等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知识。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到孩子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呢。这里有几点小小的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打断或者是干扰,哪怕孩子任凭自己的兴趣进行跳读,或者是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而对其他的内容关注不多。这也没有关系,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喜欢某些机器人,不喜欢另一些机器人。让孩子列出自己的理由,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提示。
也可以结合孩子心爱的机器人玩具,带着孩子一起分析分析,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机器人,有什么用途?现实中动力来源等一系列的参数是什么?帮助孩子构建起对于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乐高一类的积木。和孩子一起动手拼装心目当中的机器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和孩子讨论一下机器人的设计合理性。某个部分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设计等等。
相信也是非常不错的亲子时光,尤其是对于平日里忙于工作和应酬的爸爸们,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擅长动手,又普遍对机器人感兴趣的爸爸们,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当中去,留下美好的,宝贵的回忆。
美好未来的创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更是我们的小朋友。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信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