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和女儿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女儿(开心):妈妈,我今天得了第二名
我:和老妈分享下你今天愉快的经历吧
女儿:我手抄报得了全校第二名
我:你一定觉得很自豪吧。”
女儿:嗯。我们班还有两个同学第一名,因为自己他们的字写的多也写的漂亮,哈哈,妈妈,我是不太喜欢多写字。
我:不过,你有很努力画画哦!”
女儿:哈哈,是啊,那个长城我画了很久呢,我特别喜欢上面的渐变色……
我听着女儿的叙述,她的开心里透露的平静,孩子对待奖励结果的平静,让我觉得很踏实。与此同时,我感受到,当我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名次”,并且由衷地表示欣赏时,我表达了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构建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他们依靠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大多数的成人站在成人的视角,对孩子进行随意的褒奖,并且坚信夸奖“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有安全感”,所以一旦孩子所做的事情,或者得到的成绩符合成人的期望,一句句廉价的“你真棒!”,“好孩子!”,“你真乖!”的评价性标签就贴在了孩子身上,而忽视了赞美孩子做某件事最原始的内驱力。对于孩子来说,成人就是权威,尤其是低龄儿童,他们相信一切。于是,孩子开始学会迎合成人口中的“好孩子”,而成为了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群爱玩足球的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例子中,老人成功的把孩子因为本身爱玩足球的内驱力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而去玩足球的外驱力,当孩子因为要获得某种奖励而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就变少了,或者没有了。
记得女儿读一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会发一种奖券,等攒够了数量,可以去兑换小红花,从本质上讲,奖券的设置是想增加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不去讨论奖券合不合适,但是物质性的奖励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比方说做了什么家务给孩子多少钱之类。偶尔有一次,我发现孩子的书桌里还剩着一叠奖券,得到了但是不当回事此时,好像已经过了兑换的时间,于是我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该和老师说明一下情况。女儿回答“没关系啦”。为了这句“没关系”,我开始巴拉巴拉对女儿讲起大道理,什么“这个是你自己努力该得到的”,“你和老师说明情况也是正常的”,“你明天一定要去换回来啊”,反正说了一大堆,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心里很虚。
之后女儿真的把奖券兑换了红花,兑换完之后说了一句:“妈妈,我把奖券给你兑换来了”。
初听这句话我感到特别别扭,明明是你自己的奖券,怎么说是“给我换来了呢”。当我冷静下来,我立刻意识到,原来“奖券兑换事件”触碰到了我的焦虑,然后,我把我的焦虑变成了对孩子的要求,女儿去兑换来的到底是“她的荣誉”还是“我的荣誉”,事实是,兑换仅仅是为了满足我那虚荣面子和可怜的自尊心。怪不得女儿会说“给你换来了”。
蒙台梭利说过,奖惩会让孩子丧失尊严感。这句话听上去很严重,事实是存在的。试想,谁可以去奖励和惩罚一个人呢?他或者高高在上,或者拥有绝对权威,总之,他们一定是处在不平等的关系中的。所以,孩子做事从原本的自发,变成了“我做的事情是为了避免惩罚,获得奖励”,那么他内在的力量,就会被外在的慢慢淡化,慢慢变成我是为你而做的,而事实上,当孩子自己去做的时候,是很有尊严感的,我不是为你而做的的,不是为了讨好你而做的。反之,便是尊严感的丧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为了孩子真正的发展,是为了教育面向未来的孩子。但是,很多的时候,成人的世界总是高高在上的,成人总会觉得我比你知道的多,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我们会随意的评定孩子是听话还是不听话,轻率的批评孩子,甚至在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直接把怒火发向孩子,甚至成功的让孩子相信,这样的专职是为了孩子好。而这种种,仅仅因为,我们是成人。
女儿生日的时候,得到了一只电话手表。第一次丢失电话手表是在学校,女儿说在越剧教室还带着,回到自己的教室就不见了,她说的时候十分伤心。还没等她说完,我开始歇斯底里的发火,责备她马虎啊,不爱惜啊,然后才带着挂着泪珠的她到处去找。之后,电话手表是找回来了,但是我那一顿臭骂却让我后悔好久,之后暗暗发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冷静。
果然,丢失的事情再次发生,某天在看电影的路上,女儿的手表再次丢了。而这之前的一分钟,我提醒孩子“戴好手表哦,不然我会找不到你的”,而下一分钟,手表不翼而飞。我看到女儿胆怯的样子,我心理的怒气再次升腾起来,我开始大叫,抨击那个为了其幸福甘愿奉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之后依然是内疚,然后本能的想要挽回面子,对孩子说了那句我嗤之以鼻的“为了你好”,“妈妈不想你丢三落四”才这么严肃的的。当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如此无力。于是,默默做了又一次决定,绝对不会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
若时光可以重来,我会选择对孩子说:“手表现在丢了我们都感到很着急,但是在我们家里,电话手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现在我们去看电影的心情,每个人都可能丢失贵重东西,而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我才是最关心的。你先去进去看电影,妈妈给你去找。”
这该是一个多么有力量的妈妈,她没有在生气的时候假装平静,而是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告诉了孩子,此次此刻她可以相信,任何小意外的发生,都是传授给孩子价值观念的好时机,既然已经发生了,不如从麻烦中学习,当麻烦发生的时刻并不是教训当事人人品的时候,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继而处理事情,而不是当事人。
为什么会如此的歇斯底里,我们不仅仅是在自我保护,更是在为自己的罪恶辩护。探究一下本源,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曾经被伤害的部分,会有他们在遭受伤害之后的种种痛苦,然而我们一直被教导不要表露真正的情感,我们在严重的冲突中不动声色,但是内心痛苦。所以,一旦有一个比我们弱小的个体可以转嫁痛苦,我们就很容易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在日常,就是权威的滥用。我是老师,我可以罚你,我可以动员其他同学来孤立你。我是家长,我可以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迁怒与你,这样的痛苦,若是没有被觉察,它是会传递下去的。而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学到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气和愤怒。
儿童不能保护自己,他们会把这些话当真,尤其是非常小的孩子,他们依靠父母来告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还会为此而内疚,觉得自己不够好,并且他们会轻易原谅父母。有的时候发完火了去弥补孩子,去哄孩子,给孩子买玩具,其实父母在这样做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平衡自己的内心。当然,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我们有自己不容易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很无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在这个最安全的人身上,第一她不会伤害你也不会远离你。伤害完了之后,你会去弥补,会说我也控制不住啊,我也没有办法之类的话。其实这些都是华丽丽的借口,是成人不愿意承担错误的借口。但是孩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些?
要帮助一个成人,就必须帮助他解开在漫长的时期中种种障碍,在我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缺点和坏脾气,因为,这种障碍限制了成人去理解孩子。事实上,那些在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成人,也可能继续存在潜意识地阻碍他们去理解儿童画的那些障碍。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人需要不断自我成长的缘由。成人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其内心障碍的人。
但是,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欣赏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或者避免批评孩子,而是,成人需要蹲下身来,放低姿态,根除潜藏在眼中的泥沙,心中的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