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店(小说连载之九)

小说背景:

2016年夏天。北京海淀区。小说讲述的是在海淀区高校附近一家名为“七日书店”(文学主题书店)里发生的故事。

主要人物:

明慧荞 女,七日书店老板 39岁,单身母亲

小文  男,七日书店店长 25岁

小叶  女,七日书店店员 22岁

赵哥  男, 七日书店后勤兼司机、保安 55岁

京京  男,明慧荞之子,初中学生

高社长(高志新) 男, 明慧荞前夫,42岁,光华出版社社长

李教授 (李慕白)男, 明慧荞恋人,50岁,燕北大学教授

晓晓  女,李慕白女儿,燕北大学文学系学生

周先生(周明远)男,七日书店前店主

小说作者:

刘明清 出版人、作家


(接续“小说连载之八”上文)

明慧荞起身,不自觉地走到书店后排角落里前店主周先生留下的那个旧书柜前,里面放着些他生前常看的书。明慧荞随便抽出一本,是本1970年代中华书局出的《唐诗选》,扉页上有周先生的签名“周明远”三个字,字迹苍劲。她眼前不禁想起十年前在周先生的“七日书店”与他见面时的情境——

那是2006年的深秋的一个下午,海淀镇成府胡同里的两边平房山墙上的爬山虎已经褪成了深褐色,那棵老槐树像个哨兵一样矗立在胡同口,秋风一吹就簌簌掉树叶儿。

29岁的明慧荞,坤包里装着中午刚由律所主任签字同意的离职申请书,脚步轻盈却不乏坚定地向着胡同深处的七日书店走去……

从法政学院一毕业,她就进入到了北京这家声名显赫的光明律师事务所工作,熬了6年,从一个小助理总算熬成了一名独立办案的职业律师,却终究没熬过所里、行业里那些没完没了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所里的那些资深律师总是把棘手的,没有什么油水的案子推给她,表面还会说“年轻人多历练”,转头就抢走她熬了三个通宵写的辩护意见;而她自己拓展的客户,也常常被领导以“年轻人还需要指导、把关”的名义被协调到别人手里。更让她难以忍受的是,一些个别经办案件的法官,明里暗里向律师索贿;有的甚至以谈案件的名义,约她到夜总会、私人会所去——她只能婉言回绝,回绝的结果就是办案过程中的种种刁难……每到律所办公室,她还要听领导和合伙人念叨“小女子不懂变通”。有一次她因为拒绝宣武的一名男性法官私下约饭的要求,而被主任叫去办公室训了好半天,说她“太轴了,根本不适合吃律师这碗饭”。

外面不理解明慧荞的苦闷与烦恼也就算了;下班回家面对的,又是自己最亲的丈夫高志新的冷遇与白眼。此时的老高事业正蒸蒸日上,已经从光华出版社的一名小编辑升到了编辑室副主任,钱赚得也比她得多。

而她呢,每天早出晚归,常常还要加班到深夜,连资深律师收入的零头都挣不到。至于儿子京京,更是顾不上,2岁时便送到哈尔滨自己父母那里;3岁回京,只能上寄宿幼儿园了。

高志新对自己的不满可谓是与日俱增——但他却是极力反对明慧荞从律所辞职的,因为他也认为她只要“灵活”一些、“变通”一些,干律师是完全有机会赚到大钱的——就像他们出版社法律顾问曾律师一样住别墅、开豪车,跻身北京富人阶层,而不像现在这样,租住终年见不到阳光的老破小一居室里,挤地铁上下班。

然而明慧荞是个有主见的女人,她心里决定的事情别人是无法改变的。走出光明所写字楼的那一刻,她竟有一种如释重负、重新获得自由的感觉。她抬头看了看北京灰蒙蒙的天空,之前痛苦日子就此告别了;今天,她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回家的路上,她故意绕了远路,来到了海淀镇成府胡同,她要到熟悉的“七日书店”坐坐。以前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她也常常到这儿看书,偶尔也会买一本喜欢的诗集——在法政上大学时,她便是诗人海子的铁粉——尽管那时曾经作为法政学院教师的海子已经离世十多年了,但在法政师生中间,海子却一直是神一样地存在着。而在七日书店的书架上,一向陈列有最全的海子诗歌作品。

明慧荞走近七日书门口时,发现木招牌上的漆掉了边角,“七”字的一竖裂了道细纹儿。书店的玻璃窗户,透出里面暖黄的灯光。她推开门走进去,店里很安静,不见读者;三排旧书柜占了大半空间,最前排的书柜上摆着两盆月季,花瓣蔫了大半儿。一个穿灰布中山装的老人坐在靠窗的木桌前,手里捧着本书,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镜片儿边缘磨出了碎痕。

听见动静,老人抬头看着明慧荞,慈祥得像个老父亲:“姑娘,今天这么早,没加班?”

是店主周明远,周先生。他记得她,每次她来店,都选后排靠窗的位置,捧着本诗集,有时会点杯茉莉花茶,安安静静待半个钟头。

“周叔,我辞职了。”明慧荞没忍住,声音有点发涩。她在光明律所,从没掉过眼泪;在丈夫高志新那里,也从来以独立女性自居;可在这弥漫着浓郁书香氛围的书店里,在生疏的周先生面前,她柔弱小女人的真性情忽然就释放了。

周先生没多问,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刚泡的茶,是你常喝的茉莉。”他起身给她倒了杯茶,搪瓷杯上印着“开明”字样。明慧荞接过杯子,当手指碰到温热的杯壁时,眼眶似乎发热了。她忍住,没有让眼泪流出来。

面对着周先生,明慧荞没有提律所里的那些糟心事,却说起自己在法政上学时,虽然专业念法律,却更喜爱文学,热爱诗歌;讲她们一帮女孩子们周末结伴乘火车到山海关,寻访海子离世之地,祭奠她们心目中的偶像。

周先生悉心地听着。也对明慧荞讲起自己年轻时,在开明书店做校对。只因为在同事面前说过句“刘少奇还是有一定理论水平”,便被举报“为刘少奇鸣不平”而打成现行反革命,开除公职。虽然改革开放后,原单位为他平了反,也补发了工资,恢复了工作;但他不愿意回去。于是办理了提前退休,利用补发工资办起了这家“七日书店”。

“我不懂新诗,平时喜欢看一些中国古典诗词。我认为写好新诗,培养自己一点儿古典诗歌的修养也一定有益处。”周先生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柜里抽出本1970年中华书局版《唐诗选》。“我1972年在王府井书店买的,当时在出版社做校对,天天对着铅字,累了就翻两句唐诗,权当休息。这本书送给你吧。”

“不行,我买这本。”明慧荞不肯接受。“是我个人的书,不是书店进货。”周先生强调。明慧荞不好意思拂老先生好意,只好笑纳。不曾想周明远的这本签名《唐诗选》,在明慧荞接手书店后,又让她连同家里的藏书一起搬回到了今天七日书店的书架上。

那天下午,她在七日书店待了很久,直到天色将晚才离开。周先生送她到门口,指着“七日书店”的招牌说:“这名字不是说只开七天,是想告诉自己,七天是一礼拜,再难的事,一天一天过,总能熬过去。”

明慧荞快走到成府胡同口的时候,回头望望七日书店的灯光,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她不想再找法律方面的工作了,如果也能像周先生一样开个喜欢书店,该有多幸福啊!

空闲下来,明慧荞又来过七日书店多次。有时帮周先生整理书架,把她熟悉的法律类图书归到一起,还在旁边贴了张便签:“有法律问题,可以翻阅我们”;有时陪周先生聊天,听他述说胡同里老街坊的故事、附近大学的学子们蹭书看一整天后将书页折角作记号,第二天接着看的趣闻。

周先生也看出了明慧荞的心思。有一天,跟她说:“慧荞姑娘,我年纪大了,这书店也该找个踏实人接手了。你要是愿意,我就转给你,钱多少都行,只要你能让七日书店的灯光一直亮下去,我就安心了。”

明慧荞记得自己当时听到周先生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时,手都颤抖起来,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她与周先生紧紧地拥抱一起。

回想起这一幕幕十多年前的往事,此时此刻,明慧荞不禁眼睛又湿润了。她轻轻抚摸着这本《唐诗选》扉页上的签名,忽然觉得她与七书书店的缘分,简直就是命中注定的一般……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