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剧的核心和灵魂是吴秀波这个人。这部剧是他酝酿已久的IP,也是最为原始的冲动,是他去找的老哥投资的4个亿,他拉来的导演,主演,团队,既领衔主演,也兼任制片人,还充当监制。所以,分析这部剧,首先得分析吴秀波这个人。
吴秀波刚开始的确是学的表演,年轻时毕业以后就没做演员这个行当,八十年代初的北京,火的是歌厅的歌手,起先他是当报幕员主持人,一场20,得知唱歌一首50,就转而当了歌手,据说在那个时代,他一个月在北京最火的歌厅连跑几场,活活能挣一万多,那个时候普通工薪月薪在一百多,所以一万多是天文数字。少年得志,也就会风流倜傥,想来也是过上过好一阵的花花公子的日子。肆意挥霍过的人是见过世面,体会过何谓人间烟火的人,后面也就不继续唱歌,跑去做了各种事,发廊开过,衣服卖过,折腾了许多行业,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和基础,贸然闯入势必就要叫上学费,因而也都不长,也都赔本,肆意挥霍过又失败过的人,那就必是看尽世态炎凉,体会了人间百态的人了。
再后来,贵人相助,他走上了演员的职业,本身就学过表演,又体会过好日子,也挨过苦日子,再加上颜值,这些基础自然对于演员来说,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
再来说,歌厅唱歌需要天赋,也需要机敏,有天赋的人未必就一月挣这么多,还未必会自己创作有五百字歌词的歌曲来表达自己,一个聪明,具备天赋,有表达和创作意愿,吃过苦,尝过甜的人,且年纪已到知天命,再加上了外部条件的成熟,这部作品自然就该在这个时候出生。
圈内人缘好,态度谦卑,老大哥说,给你4个亿,赔了没关系,只要能上映就值。给你足够的钱,足够的时间,你就尽管肆意表达吧。
所以,大军师这部作品很难复制。
以下分环节逐一分析:
剧本
首先剧本创作了4年。说明主创了解剧本对于一部剧的重要度是第一位。题材是老题材,剧作上,就必须要有新意才可能吸引观众。
剧作之新,首先在立意的新。此新在于主要讲述的是司马懿的一生,司马懿这个人物在以往作品中并不是重点,而史料中仍有深挖的潜力。
其次在叙事角度上的新。三国题材耳熟能详,重新写就得有不一样的角度,此剧的角度是平视,以司马懿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且以曹魏为主。过去的三国影视题材多以客观的俯视角度来叙事,没有主线人物,都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你方唱罢我登场,且以蜀国为主,桃园三杰,诸葛孔明,在既定的故事里翻来覆去。此剧尽力避开了这些已经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改为个人传记的角度主要表现魏国,重新定义了曹操,同时又重点描写了曹丕,曹叡,曹芳各个朝代的故事与人物,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新鲜的故事和新鲜的人物。又加之以平视对每个人物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使得人物亲和富有感染力。
然后在叙事策略上,吴秀波在剧本改了数版以后,加入了女性的视角,使得一个纯男性为主导的题材变得更加生活化。剧中有很多描写三国时期的夫妻关系,北方民间生活,婚丧嫁娶,家长里短,用主创的话说,女人不关系什么国家大事,在乎的是这个家谁做主,工资发了没有。剧本加入了大量司马懿和张春华,柏灵筠的夫妻生活的细节描写,使得在诸多三国题材中,大军师是女性观众最多的一部。
然后,剧本最大的新在于对每个人物的细节刻画上,无论是司马懿的隐忍,还是曹操的霸气,还是杨修的测漏,还是曹丕的阴刻,还是曹睿的恋母,无一不是以戏剧性为主,大方向符合大众认知的历史即可。此剧是以司马懿这个人物作为一条主线把所有有关的人物都狠狠地重新定义了一遍,而以主线无关的人物,任你再牛逼也一个镜头都不给,比如刘备就始终没有出现,比如关羽,只是通过一把插在地上的青龙偃月刀表现败走麦城起到交代剧情足矣。
摄影
一般国内连续剧几乎没有采用顺拍来拍摄的,吴秀波有钱有时间,玩了一把顺拍,许多重要段落,4-5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尤其是对于人物大特写采用的人像镜头高速拍摄的处理,这对时下国产剧来说,是很罕见的,拍大军师的摄影师大呼过瘾,因为连续剧很少有让摄影师发挥的余地。
表演
吴秀波选择顺拍,最紧要的是为了保证演员的情绪,因此不惜担心夏天横店天气太热影响演员情绪,一口气买了80多台空调给演员清凉,因为有足够多的时间,每一个演员都给予最多的时间最大的耐心拍摄每一个段落,一起研读剧本,一起修改剧本,一起即兴发挥,一起反复磋磨。其中可以看到诸多表演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如司马懿紧张时喜欢两只手玩大拇指,如杨修思考问题时有手捋嘴,如曹操吃面把掉在衣服上的面条小心捡起来吃。
音乐
此剧的钱花得最少的是演员费用,吴秀波选择的演员标准其中一条是能自己养活自己的人,既然不缺生计,这些演员要的是磨炼技艺,过一把专业瘾,都接受半价参演,余下的钱都用在刀口上,比如音乐,就三次去日本请了神思者创作片头片尾,又请了董冬冬、梅林茂各路大神。影视作品的核心是视听艺术,音乐原声为情绪的表现可谓锦上添花,燃气十足。
声音
剧中有大量经典段落,重点选择了声音表现情绪的叙事水准。如司马懿经典的鹰视狼顾段落,曹操扔旗子掉落在地上的声音处理,是利用客观音响主观放大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张力;在比如曹叡杀郭照一段,司马懿下台阶,曹叡在上喝着酸梅汤,除了在构图上表现曹叡凌驾于司马懿之上牢牢控制了局面以外,司马懿下台阶采用的也是客观音响主观放大的处理,结合表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此类视听语言的处理已经是电影级别,鲜少在时下国内剧中看到。
色彩
整个色调在服饰和布景上多以低饱和度为主,一方面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主要的观影受众排除了三四线小镇青年;另外一方面,以此对比出需要通过色彩参与叙事的目的,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就是老年司马懿黑化时,他就身着红衣,异常夺目的红色,令人联想到对黑泽明的致敬,通过这个鲜艳的红,衬托了司马懿内心从替别人拿刀到自己成为执刀人的心里转变。
最后,说说主题
吴秀波接受采访时说,他希望拍摄作品要把人生全部放进去。这部剧的主题,说的是人心。所以在虎啸龙吟里面反复出现司马懿对诸葛亮提到的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的反思。司马懿崇拜诸葛亮,他在偶像面前自卑和充满恐惧,司马懿内心的恐惧希望借这个问题找到归宿和答案。孔明告诉他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等到剧中最后司马懿临死时说,依依东望,望的是人心。
此剧很详细认真地描写了每一位重要的出场人物的死,似乎在暗示一个终极问题:
人活着为什么?该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