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份,我的诗集《失声》一路蹒跚而来,到7月5日,经老师余怒先生和兄弟黄涌共同策划,为拙作《失声》举办了我的个人研讨会,甚是感恩各位!
今日,刚刚邬云老师通过微信转发当日她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下面全文贴上邬云老师当日的发言,其中她指出了我在诗歌文本上的 缺陷,我将努力突破—— ——
1.在“起承转合”方面的瞬间向度和广度
2.谴词造句与整体组合上,外部与内部的协调
3.相当多的诗句读来令人如履薄冰,最后大多数却不能自由自适。
4.可感知其全斑却又只能窥见其冰山一角。
【简介】邬云,女,笔名路漫、安子等,70后作家、诗人,安徽太湖人,居合肥。大学期间参与创办诗社,曾为安徽省文联《诗歌报月刊》兼职选稿直至停刊。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省市级以上文学期刊;出版著作《仰望》等多部;获1997年世界华文杯新诗奖等全国性文学奖项十余次;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2012年度经典散文选》等多种权威选本;2017年入选“安徽百年百人诗歌诵读会”致敬诗人。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早期代表作有《边缘》《进入状态》和《晚秋》等。
路顺的诗歌特质: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
邬云
一直知道怀宁有个诗人路顺,但心里有个疑问,他是不是九十年代曾经在军营里写诗的那位?那时我在安徽省文联《诗歌报月刊》兼职,有一段时间不断收到从军营里寄来的信和诗稿,信上说,他是安徽怀宁人,因此有几分亲切感,诗也写得不错,就陆续送审了几次并最终都通过终审见刊了。由于年代久远,忘记了诗人的确切姓名。
这次受到邀请来宜参加路顺诗歌研讨会,我查找到路顺的博客和他取得联系,得知他一直在高河上班,写诗18年了。电光火石之间,我想起来了,那位从军营里走出来的诗人应该是怀宁孙大顺。正如怀宁作协副主席何诚斌先生所说:怀宁的诗坛是“恣意地各自伸展 ”“怀宁的男诗人,自然也是各有各的特质。”
一首诗歌的特质始终是通过阅读被感知的。我很赞同郁葱先生说过的:“诗歌确实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所以,诗质更多的是需要读者的阅读体验来感知并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我想现代汉语诗歌的诗质除了与古代诗歌以及外来诗歌保有某种隐秘或直接、间接的联系与传承外,已经或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自身特性。这种特性就象一个诱人而巨大的诗性密码,要依靠诗歌创作者、阅读者、批评家去一点一点破解设置、设置破解。这个破解和设置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汉语诗歌需要完成诗质积淀最具价值的必经道路。
阅读路顺的诗歌,我大致经过了这些过程。路顺的新诗集命名为《失声》,这可能与路顺的写作状态有关。失聪:lose hearing,丧失听力,即耳聋,许多人以此推断,以为失声:就是lose voice,丧失声音,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在现代汉语里,失声是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所以,我理解为,路顺的诗歌是他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
在这些发出的声音中,有的高亢激昂,有点低沉悲怆,有的波澜壮阔,有的舒缓从容。诗歌的特质就诗人个体来说有优劣之分,就路顺的诗歌特质来说我挖掘到不少优秀的特质:
1.诗歌整体气脉是非常紧凑通透的。
《失声》里他写道:“钟敲十二下,她动了一下身子/趿着鞋,拖着睡衣与头发/向楼顶走去//手里攥着一张纸,上面有泛黄的痕迹/等我喊她的时候,仅一瞬间/那声音很清脆,随那张纸慢慢下坠
很短的一瞬间,却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很强的整体感。
2.文字表达简单而深刻、宽厚、有力、清晰且准确。
《有点暗》里,他说:”光从缝隙间照进来/你用布挡住 有点暗/一个人 烟雾在空气中 低头与抬头/以及那扇紧闭的门 在一瞬间 去怀疑/院里的绿叶什么时候变黄/此时 隐约中听到 咳嗽声”
3.结构上是多变、起伏的,且有诗歌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气息。这一点主要在
4.他的作品整体诗情饱满、真切、精细、扩张、且有质地。
5.“情景事理”自会呼吸,表面丰盈、暗藏棱角。
6.由于他是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在写作思路上是畅快、舒服、自然而然的。
当然诗坛上,没有哪一个诗人是十全十美的,路顺今后需要注意方面有:
1.在“起承转合”方面的瞬间向度和广度
2.谴词造句与整体组合上,外部与内部的协调
3.相当多的诗句读来令人如履薄冰,最后大多数却不能自由自适。
4.可感知其全斑却又只能窥见其冰山一角。
限于时间就不展开一一赘述,总之路顺的诗歌有很多优秀特质值得大家借鉴,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最后热烈祝贺路顺作品研讨会的成功召开!
——201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