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微信文章,标题是这样的:《“3个月开口讲话、懂微积分喜欢编程”,魔都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说是上海某小学招生,从8000名幼儿里挑出最终60名,要经过网选、机选、面试,总之就是一帮逆天的小孩各种炫技。坦白说,好些孩子的技能比现在的我还要牛,比如外语、编程、以及工学知识,我虽然高考成绩不到300分,但那个时候依然是我此生知识掌握最巅峰的时候,而这些牛娃们的父母清一色都是牛津哈佛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的高才生,当大众震惊于牛蛙们的表现并表示不敢相信时,我知道这是真实的,因为自己身边就有不少我亲眼所见的学霸父母带出来的牛娃。
昨天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像我这样的低学识群体可能是最后一批有机会翻身的人。这个世界的发展红利被采摘干净后,高学识本身就是资源门槛,所以我现在有清醒的认知并反复宣传:名校可以说是唯一的捷径。名校学生找伴侣也倾向于匹配的学历,因为名校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圈层,有相同的教育、学识、同侪背景,甚至有圈子里的暗号,这是信用背书。
这群牛娃的出现已经是最明显的征兆,出身名校的父母深知圈层的重要,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就开始了从基因、学识、家境、人脉、职业、金钱的竞争,如果说6、70年代的名校生还有很多乡村、小城市出来的,那么到了我们80后比例在降低,一半以上的名校生都是城市居民,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名校的同学,除了勤奋、学识、自身才能的比拼,已经开始了家庭背景的加持,在进入社会后更是有明显的差别,过去国家在发展,时势使然,个人技能加时势还有很多逆袭的案例;到了90后,名校生城市居民比例进一步加大,当社会变革速度减慢、机会捕捉成本提高时,家境代表的资源集中度就会有极大的威力;00后趋势加强,10后如上海这些牛娃就是资源集中而出的自然结果,我们80后开始分层,我们10后的孩子有了极其明显的差别,名校子弟是一种开挂的表现,普通城市子弟接受不错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而乡村里的孩子还是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连学都上不起的就不用说了。
很多人都说孩子还那么小,施加那么大的学习压力简直就是不人道、太残忍,还要减负啥的,这是一种认知不足的愚蠢想法,孩子的成长跟基因和环境有关,生在猎人家里从小就会捕杀动物,为毒枭养大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枪支、视人命如草芥,斯巴达的传统是从小就接受战斗训练,根本就没有生理承受这回事。我有两位红三代朋友,真正的权贵,在日理万机的环境中长大,据他们说根本就不知道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下生活的存在,从出生起就见的东西以及成长的环境构建了一个人的认知,我说名校的重要性以及名校生的门当户对,背后的核心根基就是:同样层级的人营造的环境。
一群名校毕业生在大城市教出来的孩子,如今通过层层选拔又被聚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同侪圈,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父母双方资源的投注以及同龄人的博弈反馈,十数年后的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我和妻子都是学渣,所以现在看儿子的表现都还挺满意,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可是我们绝对不能有如我们父母所说“快乐童年”的想法,时代变了,快乐跟学习并不冲突,关键是我们营造出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从小就带他接触真实社会的原因,并想法设法的融进学霸们的圈层,现在金钱还有点用,用不了多久,就会到了有钱都花不出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