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孔子说人的过失,各有分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仁德的状况了。
一、对“党”字的理解:
1、引经据典:孔安国批注说:“党,就是党类”,类别、种类的意思。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意思是人各有分类,如果是小人做不了君子的事,这不是小人的过错,要宽恕不能责备他,能够让贤者和愚者各自承当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仁者。
A/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一定要反过来观察我们看别人过失的这颗心:我们到底有没有认识清楚别人的特点?如果这一类人做不了那一类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说是人家有过,当恕而勿责之,这才是仁者之心。
B/、孔子说 “观过知仁”,就是提醒我们对自己应该时刻保有一颗醒觉的心,无论你是谁,是老师还是父母,你在观察别人过失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自己的状态和存心看清楚是不是在仁上,进而才能帮忙别人。否则,“爱之不以道是谓之害”。
2、也有学者认为各于其党的“党”字应作“朋党”讲。
引经据典:“有所亲比谓之党。” “亲比”就是亲近依附,包括你的朋友亲人,乃至于你加入了什么党派,都算你结的党。
怎么衡量你的私人情感符不符合仁德?“以私害公”这四个字很重要,如果你对人的私人感情不妨碍别人或公共的利益,这就不违背仁德,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仁德。
举例:
a.比如《论语》里陈司败问孔子:“鲁君知礼乎?”孔子说:“知礼。”
那么,孔子为什么对鲁昭公取同姓之女这一失礼行为故作不知呢?
因为为人臣者不与他人讲自己君主的过失,这本就是守礼,是“为尊者讳”。
“观过斯知仁矣”,我们观察孔子故意犯的这个过,仁义就在过错当中。
b.父亲偷羊,孔子说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虽然帮父亲藏匿过失是过、是党,但这个过也有仁义在其中,因为孝就是仁的根本.
圣人判断取舍事情不是只看一时一事,更注重他的流弊和长远的影响。
三、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爱帮助人,但智慧不够,做事常常拿捏不好分寸,不够圆满。可因为他是厚道存心,所以虽有过失、经人提醒或者自己不断地积累经验,过失就非常容易改正。
反过来小人是自私自利、看上去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更大,比如孔子提到的“乡愿”,他在与人交往当中很圆滑,从不得罪人,跟谁好像都很好,但他的存心是自私算计,就算把事情做得好像对别人都有好处,也是德之贼.
《论语全解》上说“君子之党,显党也;小人之党,幽党也。君子之过,过于厚;小人之过,过于薄。过于厚则易辞,过于薄则难辞。”
蕅益大师说:“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因此我们宁愿有君子的这种过失,也不能有小人的过失。
四、也有学者把这一则理解为:要了解一个人德仁的状况要从他的友伴、从他周围的人去看。
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的人,一定会依靠良师益友。
五、用这一章来鉴别人才。
引经据典:《松阳讲义》上说“读这一章要知修己与观人不同,若是修己,则过是不可一毫有的。若有一毫当过处,虽出于慈祥恺恻,然非中正之道。”
《论语补疏》曰:“各于其党,即是观过之法。”
蕅益大师说“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
圣者与我们凡夫的差别:在每一个我们看来只能向下流走的境界中,圣人都会有一种向上崛起的思考和力量。
六、钱穆先生说:“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学了这一章,我们再看到别人有过失,就先别生气抱怨了,记得“观过知仁”,想想看怎么从过失中挖到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