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初为人爸的一些懵懂表现,例如:孩子未满周岁,我已经带娃带得疲惫不堪,想着先生回来接手,自己好好歇一歇,谁知一通电话说还在同学聚会,今晚不回家吃饭,冷风直卷我的心,拿着手机无言以对。
又例如:孩子的衣袜乱套。喊他帮忙拿孩子的汗巾永远都拿出各种毛巾,唯独拿不出正确的汗巾。
再例如:帮忙孩子洗头觉得孩子能屏住呼吸,毫不犹豫举起花洒当头淋浴,孩子呛到不行,急急忙忙找我急救等等。
种种的“爸爸懵懂”仍然间接激发我的肾上腺素,直到今天唐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从穿透生命链接的层面去看待身边的队友。
唐老师说:妈妈与孩子的链接是天然的,从受精卵开始已经产生感应,从母体内延展,随日子一天天加深。而爸爸与孩子的链接是后天建立的,与妈妈的截然不同。先生很激动很欣慰地抱着自己的孩子感叹生命感叹他的后代如此等等,这些只会发生在电视剧里。
大部分爸爸在医院第一次看到孩子,看到躺在床上的妻子,感觉如回家吃饭般正常。
作为女人作为母亲是比男人幸运的,我们能体验着与体内生命最早的连结彼此有感应,同呼吸,同心跳,呼唤彼此,传达爱。与孩子结成共同体度过二百多个日夜,这种链接本来就比爸爸要超前,累积深厚。
以生命繁衍奠定的基础,这种天然脱俗的角度去解读“爸爸的懵懂”更能以情动心。换成我是先生的位置,那种懵懂实属正常反应了。
倘若上升至道德情感,严苛做法的正确性,投出沉重的情感包袱爱与不爱,驻足于高危线上去看待“爸爸的懵懂”很可能陷进以理伤情的尴尬局面。
初为人父母,妈妈是懵懂的,爸爸就更自然纯粹的懵懂了。因为男人缺的是孕育生命的过程被生命唤醒内在作为养育者的自觉,而更没有谁天生会做爸爸妈妈。
即使是妈妈,拥有优越的先天条件被唤醒,后天也得持续学习,成长自己,才能把先天的优发挥至更体现其建设性。
任何家里的事情都优选以情为由,以爱为根去挖掘背后的真相。
事实并不等于真相,这是成长拓宽出来的视野,同样的孩子是通过妈妈的眼睛看世界,孩子能从妈妈这些细微的内在变化,抽丝剥茧调配成自己的营养,储备日后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