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领悟王阳明所说的“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传习录》中说:“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精炼之金,其价值在于其纯度,而非重量;圣人之所以为圣,亦在于其内心无私欲与杂念,而非外在才力之大小。

2024年11月2日摄于郑州之林公园

王阳明的“炼金论”,实则是对人生修养的深刻洞察。他强调,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关键在于追求内在的纯粹与精炼,如同炼金般去除杂质,保留本真。这要求我们学会做减法,存天理而灭人欲,不为一时之得失所动,不为外界之名利所惑。

那么,何谓“纯乎天理”呢?简言之,便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即理”、“致良知”。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心”是形而上的“道”,它超越了言语与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归宿。而“纯乎天理”,便是要求我们的心灵达到一种至纯至善的境界,即良知之所在。在这种境界下,人心无私无欲,无分别心,一切行为皆顺应自然之理,合于天地之道。

然而,人生于世,难免受人欲所累,心灵亦会因此变得浊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修养与磨砺,存养本心,使之恢复其本来的纯粹状态。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与坚持。但正如炼金需要经历烈火的考验与时间的沉淀,心灵的纯化同样需要经历种种磨难与考验。

在追求心灵纯化的过程中,要警惕自卑与自傲的偏见。自卑让我们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退缩不前;自傲则让我们在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心生轻慢。而“纯乎天理”的圣人,则能超越这些偏见,以平等之心待人接物。他们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会自感卑微;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也不会自视高尚。他们的心灵如同明镜一般,清澈无染,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

王阳明的这句话,还强调了“纯”字的重要性。人若过于看重外在的成就与名利,便会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心中充满铜铁般的杂质。这样的心灵,即便功业再大,也终将失去其本真的光彩。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醒,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当然,我们与圣人的心灵原本并无二致,都蕴含着无尽的宝藏与可能。区别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相信自己、开发自己、实证自己。不惧与圣人同列,意味着我们要敢于立志、勇于实践、坚定信念。我们要沿着圣贤所揭示的光明大道坚定前行,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与智慧。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如果我们只是将其吃进肚里,那么它只能为我们提供一时的养分;但如果我们将它种在合适的环境中,那么它便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硕果累累。这其中的奥秘在于种子能够得到阳光、土壤、雨露的,吸收天地的能量。同样地,我们的成长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外界的正能量与智慧来滋养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不要盲目地追求他人的脚步与生活方式,否则只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要坚信自己的价值与潜力,勇敢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同时,也要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不受外界的干扰与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坚定。

余生短暂而宝贵,不应活在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之中,应在内心深处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与纷扰,都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自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