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7篇原创文章
关键词:哲学/选择/自由
我的会员小Q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直以笑容有感染力而受到大家的喜欢。
她在一年里先后经历的太多的事情,从北方跟丈夫到南方,辞掉稳定的工作专心做宝妈,婚变失去两个女儿,身体健康亮红灯。
尽管如此,和她在一起时,还是可以感觉到她骨子里透出的乐观天性,她聊天三句话之内一定会露出一排齐刷刷的牙齿。
今天她化了个精致的妆,穿了一套显得很活泼的衣服过来锻炼,在训练的休息喘气时,她说了一句,“我都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了。”
然后用笑声迅速盖过。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想了很多话,不知道哪里适合现在说。最后我说:像你的两个女儿看齐,无知无畏。
无知无畏,就是我这半天所想的。
当我们有一天必须要去面对那些哲学家才会面对的终极问题时,什么能给我们指路?
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科学还是哲学,或者宗教能给予我们答案吗?
追如果答案真的存在,那最终能够指引我们的一定独立的人格。不追随任何大众所推崇的理论和道理,无知无畏地去探寻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于哲学
哲学曾是我最喜欢的科目,我人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直到我们开始以谬误和诡辩论的专题去介绍王阳明的心学时开始动摇。
哲学最让我困惑的是它把所有东西分为两面,善恶,美与丑,好与坏。分析两者的对立和促进的相互关系。
在事物的二元分割中,我产生了评判的标准:谁的做法很好,谁的做法有违道德。哪一朵花的姿态很美丽,哪一朵花很丑陋。
然而在自然的面前花并没有美丑的区别,所有的形态,是它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凋零或者盛开,都是同一个生命的过程。
关于宗教
宗教有非常多种,佛教把世界运动变化的状态称为无常,无常中一切事物都极不稳定,如梦幻泡影一般。
告诉人们只有放下对物的执念,才能跳出诸多痛苦。然而,对于物的执念早已经深深根植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听从一些无关痛痒的的道理,反而比接受教义来得更容易。
在宗教和哲学之外我想说说独立人格
我认为独立人格和无知无畏的思想状态才是在复杂生活中最需要拥有的。独立人格,即拥有自己的思维和价值判断体系,不容易被外部信息所影响。
在《自由在高处》里有一段话: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很多,他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人们可以拥有无知的权利,以单纯的没有带价值观的眼睛,去还原和看到生活本来的面目。
允许生活有欢乐和悲伤,有远方和死亡,勇敢地去经历那些你本该经历的。
—end—
往期相关文章《平凡生活中的复杂道理》
推荐书:《这样和世界相处》
作者:阿德勒
和其他心理学家研究人处于社会中的心理活动不同,阿德勒更关注人处于个体时的独立人格形成和自卑到超越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