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继续学习书籍《认知觉醒》第二章—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你所理解“潜意识”是怎样的?
没看这本书前,我对“潜意识”的片面理解是:潜意识,深藏在我们体内,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冒出来,让你措手不及。
书中作者周岭对潜意识是这样描写的:
为了更好的生存,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
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意识分层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模糊。
说一个我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潜意识是如何左右意识的?!
早睡早起,对身心有益。这是众所周知的健康常识。意识很清楚这件事,每晚都会反复告诫我。事实上,我每晚休息的时间80%以上都超过了11点。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学习就是提高我们的认知,消除模糊带给我们的认知混沌。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不愿意动脑,这是人类漫长进化史不可逆转的天性选择。大多数人对待“烦恼”,普遍选择承受痛苦和不幸,也不愿意在行为和动机上去改变。
因为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动脑,而享受幸福,更需要我们动脑去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回避痛苦不会使痛苦消失,只会把痛苦压到潜意识中,最后变成模糊一团的乱麻。
任何痛苦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你只有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
作为家长朋友,经常会听到一句被说烂的俚语: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
有些家长自身不爱学习,陪着孩子游山玩水,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当看到孩子的学习不进则退时,他们就坐不住了,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非打即骂。
学习的问题不但没解决,还滋生了不少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孩子。
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当问题出现时,学会问自己以下是3个问题。
1.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2.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3.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当我们回答完上述3个问题,我们的情绪就会渐渐趋于平静。虽然痛苦不会立刻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可是你已变成了主导方,没有被情绪所左右。
恐惧就是个“纸老虎”。你弱,它就强。当你把它看清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消散,你的生活会舒畅无比。
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更多人把行动力不足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和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比如:坚持读书,许多人都知道是个学习成长的好习惯,就是很难坚持。
我们可以把读书拆解成“微目标”。每天只要看懂一面,那怕因为身体不适,只能看懂几行字。读书不在读的书很多,而在于是否真正读懂。
我记得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完成好过完美。
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所启发吗?欢迎你在留言评论区交流告诉我。明天我继续与你们共读《认知觉醒》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