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形式上奢侈,不如真心悲戚。”
上一段,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假如一个人内心没有“仁”,那要“礼”有什么用?孔子依然在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这里孔子没有和弟子讲太多的大道理,只是用生活中的些许现象来说明。
我们不妨想一想,不同对象招待宾客的情景,如果是农村的家庭来了客人,多半是到地里拔点新鲜菜,准备条鱼,准备块肉,仅此而已;
如果是一户城市家庭来了客人,多半是要到附近的馆子点上三五个菜,花点钱吃点平时不吃的菜色,这也算是奢侈一回;
如果是一个富豪家里来了客人呢,那就是嘱咐保姆去买菜,做一桌丰盛的料理,再配上点好酒,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如果是一个国家来了客人呢,那估计得上几十道菜,而且都是叫的上名字的绝味佳肴,这是在彰显一个国家的气派。
根据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环境,当然会显示出不同的待客之道,这是外在的表现,有所区别也是可以理解,但背后都是遵循了同样一套“礼”,这个是没有差异的。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身价不菲,就追求过于隆重的礼节待人或待己,比如用国宴的标准作为平日里的吃饭规格,那么就是过于奢侈。这就超出了“礼”的范畴,只是在用外物彰显自己的身份,不合适。
另外孔子说的一个现象是,举办丧事,与其大操大办,费时费力,不如人们真心悲戚。这个是生活中都有经历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鬼魂一说,人死之后,是否还能看到感受到我们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那么把一个人的丧礼办的那么奢华,到底意义何在呢?到底是做给已故亡人看的呢,还是做给在世的其他人看的呢?如果没有一颗悲戚的心,悲伤仅仅流于表面,事过即止,亡魂真有感觉的话,他会高兴吗?
所以,不要错误的理解“礼”,我们所做的事都只是“礼”的外在形式,真正体现“礼”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有一颗仁心,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会符合“礼”。
回顾一下,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